这样宣讲,百姓才爱听

作者: 李凤

作为成都市温江区“向阳花”基层宣讲队队员、涌泉街道江浦路社区党委书记,自2016年“向阳花”基层宣讲队成立开始,笔者就有幸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一员,也见证了这支队伍的茁壮成长。

2016年,笔者以“向阳花”基层宣讲队队员的身份第一次下去宣讲,自认为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把相关的理论点背得滚瓜烂熟。但正当笔者滔滔不绝的时候,下面一位老大爷的电话响了,他接起来就是一句:“哎呀!在听课,不晓得她还要念多久……”“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原来大家并没有听进去。这个事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进行了反思,如何做一名接地气的基层宣讲员。”

要把理论讲得“好听”就必须努力创新方式方法,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使用脍炙人口的“群众味”言语,在让群众“好听”上精耕细作。比如,笔者在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时就给大家列举了关于学校和班级的类比,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了。同时,笔者采用漫画、微视频、小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群众内心,让党的创新理论的影响力、感召力、生命力得到充分彰显,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好听”的过程中进一步“听好”。

要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要精心备课,对宣讲的理论进行“深加工”,做到浅显易懂,尽量杜绝“条条款款”式的照本宣科现象,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为百姓服务的理论。同时要真正做到为群众释疑解惑,才能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也才能真正沁入群众的心田,让群众乐于听。只有在“能听懂”上做足文章,直面群众心中的“问号”和“疙瘩”,给出清晰的解答,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凝聚群众、武装群众,在“润物无声”中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过身边的事例,笔者在群众的“关切点”上下足功夫,直面群众关切,紧盯群众心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扣子”,给他们“指路子”,给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说服力的回应。在宣讲中,笔者经常讲这样的小故事,比如:张叔叔去成都市区再也不用骑几个小时的自行车了,坐地铁就四通八达了;王奶奶想去公园散个步,楼下就是小公园、小花园......这些都是身边真实发生的鲜活故事,也是我国伟大变革的缩影。这样的故事最能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走进群众心坎里,使群众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价值所在,心有所欲,学有所获。

宣讲队员在宣讲工作中也获得了成长、收获了人生。让“向阳花”基层宣讲的每场宣讲群众都能够听得进去,时而笑,时而问,社区工作也好开展多了。宣讲队员们的情怀让人钦佩,大家平时私下想聚一聚,不可能聚得齐,但是一有宣讲任务,大家都跑得飞快,很快就聚齐了,争先恐后授领任务,都觉得宣讲是分内事,表现出极大的热爱,没得一个人谈条件,讲困难。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基层宣讲承担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使命,也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当理论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掌握,当越来越多群众学会运用理论思维并付诸火热的实践,理论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从而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刘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