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改名”:一场外溢的“党争大戏”
新闻事实:
9月9日至10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多家印媒注意到,印度总理莫迪在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其身前桌签上的国家英文名写着“BHARAT”(通常译为“婆罗多”,也译为“巴拉特”),而不是传统的“INDIA”。此前有报道称,印度在向各国领导人发出的峰会晚宴邀请函中,印度总统穆尔穆就被称为“婆罗多总统”。一时间,印度是否要更改国名的猜测引发了媒体大量报道。
点评:
莫迪和其所在的印度人民党长期奉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清除历史上殖民主义以及穆斯林统治的痕迹。比如,把许多城市的名字由殖民时代的拼读改为印度当地语言的拼读,把每年用来阅兵的“国王大道”改名为“责任大道”,把“莫卧儿王朝花园”改为“总统府之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BHARAT”是梵语词汇,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经典《梨俱吠陀》,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根植于印度文化与历史的名字,自然比英国殖民时期才确立起来的“INDIA”,更受民族主义者的欢迎。
其实,许多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在取得独立之后,都曾经更改过国名。像非洲的科特迪瓦抛弃了殖民时期“象牙海岸”的称谓,加纳拒绝了殖民者强加的“黄金海岸”的“美誉”,亚洲的斯里兰卡也抛弃了“锡兰”的旧称。菲律宾也曾想放弃西班牙殖民者起的这个国名,更名为更具民族特色的马哈利卡,但没有成功。考虑到这一点,其实莫迪的做法也并不算出格。
道理虽然如此,事情却没那么简单。事实上,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之所以选择在G20峰会这个时机作出此举,与印度国内复杂的局势密切相关,更多的是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考量。
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上台后,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排除异己,引起了地方和反对党的强烈不满。峰会召开前不久,印度的27个政党在国大党领导下于7月18号成立了一个“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英文全称为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首字母缩写正好就是INDIA。这个党派政治联盟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2024年的印度大选中把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拉下台。这个打着“印度”的旗号反对现任印度总理的做法,让莫迪甚是尴尬。莫迪用“婆罗多”来代替“印度”,也颇有些“用魔法对抗魔法”的意味。毕竟,“婆罗多”也是印度宪法中认可的国名。
福柯有句名言,话语即权力。印度上演的这一出戏,再次证明“语言背后有政治”,“名称背后有名堂”。无论是为了去殖民化还是为了回应反对党联盟,将“印度”改名“婆罗多”这一做法,本质上都是要划清界限,但其带来的负作用,就是让印度之前基于权力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分歧,变得更加具象化。这也意味着,莫迪和印度人民党的支持者今后将团结在“婆罗多”的旗帜下,而反对派则更加高举“INDIA”的旗帜,这也将意味着,印度的国内政治将变得更加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