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成长
作者: 龚昌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我心潮激荡,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回眸那段难以忘怀的学雷锋、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岁月。
1979年11月,18岁的我,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告别家乡浙江义乌县,走入军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让我感同身受。
1981年5月, 为庆祝五四青年节,我作为解放军某部“学雷锋树新风”先进个人和军队优秀共青团员代表,荣幸地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请柬”,于1981年5月4日下午参观毛主席故居并游览中南海静谷、瀛台。随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授予“学雷锋、树新风,建设精神文明先锋”荣誉称号。
军营15年,我在每个岗位上都用心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也是我不断前行的人生灯塔。
1993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家乡义乌,放弃被分到市委办公室当秘书的机会,主动要求去义乌电视台新闻部做一名普通记者。我坚守岗位学雷锋,甘当一颗“螺丝钉”,从零开始,由助理记者起步,经记者、主任记者,最后成为高级记者。期间,我先后完成了十多部省(部)新闻一等奖作品和中国新闻一等奖、中国电视论文金鹰奖的创作。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历史不能忘记》是以当年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最野蛮、最残暴的细菌战罪行为背景,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后,我率先发出了不能忘记历史的呐喊。
义乌崇山村是被日寇细菌战蹂躏的重灾区。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造成396人染病死亡,其中19户满门灭绝。时光已经流逝了半个多世纪,1997年8月中旬,108名浙江宁波、义乌的细菌战受害者首次赴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日本政府。这桩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的事件,让我以职业的敏感主动去捕捉和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由此,半个多世纪前血雨腥风的岁月拉开宣传的序幕,并通过我的电视镜头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历史不能忘记》是我的代表作,随之创作的《历史不该忘记》《历史怎能忘记》获得业界好评。在此基础上,我和同事们创作的《故乡女儿》获得中国新闻奖。
1994年5月14日21点,义乌电视台《新闻广角》与观众见面。这是时任义乌电视台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的我主创的一档全新栏目。
《新闻广角》栏目反映的社会热点锋芒甚锐,对热点、焦点类栏目的性质、宗旨和方向有了更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对栏目的选题、风格和样式有了更明确的定位,有弘扬提倡,有释疑解惑,有批评监督,有对重大时事的快速反映和深入报道。时任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魏超然说,《新闻广角》 做了政府做不到的工作。
《新闻广角》让义乌观众耳目一新。义乌电视台也因此成为浙江县市拥有电视评论节目第一台。赢得广泛赞誉的《新闻广角》,当年就拿下浙江“广电政府奖”,次年又斩获浙江省“新闻奖”。市政府为宣传义乌、提升市场美誉度作出积极贡献的我们以集体记功奖励。
电视是合作的艺术,每一件优秀新闻作品一定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风里来雨里去的新闻采访现场,以及为收获而欢呼的场景,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
感恩党的培养教育特别是雷锋精神的感召,为我确立了“苍生为本”的人文情怀,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如何处事的底线与红线。雷锋精神给了我为党、为军队、为社会、为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的舞台和动力。
正因为如此,我的人生才有了许多个尝试。这些尝试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把立足本职岗位、努力践行雷锋精神的广阔星河点缀得分外亮丽。
一路走来,自己学雷锋的成长道路是那么的清晰,青春的印迹原来可以如此值得我去回忆。
(作者系退役军人,义乌市作家、高级记者。历任义乌市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部主任、副台长、台长、党委书记。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