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区擦亮“我是雷锋”新名片

作者: 史昊冉

辽中区擦亮“我是雷锋”新名片0

在“‘我是雷锋’沈阳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中,辽中区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累计发动学雷锋志愿者3000余人,组织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240余场,扶危济困30余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形成全区推崇志愿精神、热心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

响应时代呼唤,践行雷锋精神“微行动”。辽宁省优秀志愿者康博野,业余时间做志愿服务,多次参加两邻建设、垃圾分类、人口普查、疫情防控、应急救援、文明实践、关爱帮扶、乡村振兴,以及助老、助困、助学、助残等志愿服务。他为辽中区500余名环卫工人、养老院近2000名孤寡老人、全区23个社区工作者以及交通协勤志愿者、公交车司机等特殊群体、低收入群众捐款捐物,真心真情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除了在辽中区做志愿服务,康博野还定期到朝阳市喀左县相关村开展志愿服务。他不仅自己做,还带动身边的朋友、同事,一起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真正将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扩大典型效应,提升精神内涵“软实力”。蒲西街道光明社区书记卢军,身为区人大代表,她把联系群众、走访群众作为重要职责,积极向人大提出提案或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余个。她建立了“人大代表+社区+网格员”纠纷调解模式,利用“居民凉亭议事会”,组织人大代表参与调处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针对群众关切的政策法律问题,卢军深入小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文明新风大家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活动。她为家境困难、患有肝癌的居民马恩克申请临时救助,并联系企业、公益组织进行帮扶,竭尽全力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推动治理创新,擦亮志愿服务品牌。依托网格化管理,兴工社区探索形成“1+1+N”志愿服务模式,即:1个党小组带领1支志愿服务队帮扶N个困难居民家庭,全面推进“党建+物业+社区治理”的治理格局。

兴工社区通过“安全乐学”放心托管、“幸福教育”暖心助学,构建起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童心善邻”志愿服务队围绕孩子课后有人管、兴趣爱好有人培养、社会实践有人组织的实际需求,将志愿者以及教育部门的专业力量联合起来,送温暖、送服务、送教育、送课堂,为孩子们打造公益性的“幸福教育课堂”。针对有看护需求的家庭,“童心善邻”志愿服务队还提供托管看护、作业辅导等无偿服务,减轻了30余个家庭苦于孩子无人看管的压力。

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志愿服务理念。10年前,一批退休党员干部自发组织成立中华文化志愿者协会。他们秉承弘扬雷锋精神,先后组织上百场大型雷锋事迹展、中华传统文化展等活动,组织协会志愿者捐款4万元,制作图片800张;进行大型党史图片展、抗美援朝老战士图片展、雷锋事迹图片展、辽中英杰人物图片展等500余场图片展览。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他们又联合社区、学校等一起举办学雷锋图片展;“七一”期间举办传统文化节汉服表演;“九一八”纪念日,联合各社区讲党课。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支退休党员干部团队不断发挥着光和热,被辽中区授予“最美理论宣讲团队”。

聚焦文明创建,打造文明实践“铁三角”。辽中区在实施“文明实践提升工程”“主流价值引领工程”基础上,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构建以文明实践“铁三角”为典型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体系。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抓手,集中力量找差距、补短板、强优势、增内涵,打造“幸福和谐养前村、文明善治于家台、生态富裕皮家堡”。

建立良风美俗,展示“我是雷锋”新名片。辽中区把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切入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义诊,为老人爱心理发植树等主题实践活动。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深入村屯社区,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诠释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打造“我是雷锋”志愿服务的新名片。

(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