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雷锋(上)

作者: 陶克

编者按:

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全民学雷锋活动就是一笔最重要的思想道德财富。从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到习近平强调“雷锋精神要世世代代弘扬下去”,学雷锋成为新中国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教育成效最好的国民教育活动,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习近平指出:“  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我们节选《人类美好的向往》片段,以表达对毛主席的缅怀之情。

1963年2月16日,毛主席的秘书林克接到传达室一个电话,说是中国青年杂志社送来一封给毛主席的信。林克让人取回来信,打开看后,知道了来信者的意图。

1989年11月,我在中国青年杂志社见到了总编辑邢方群,那时他已两鬓如霜。谈起26年前给毛主席写信的事情,邢总编仍然激情飞扬。

“1963年的早春啊,太难忘了!尽管天气寒冷,人们还捂得严严实实的,但心里激荡着一股暖流。学雷锋的春潮已在辽宁等地涌动,许多报刊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当时我们杂志社一位记者在辽宁亲眼看见群众自发开展学雷锋活动,便加紧采访,掌握了包括《雷锋日记》在内的大量素材。2月11日,我召集编委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雷锋是个时代的典型。但是怎样宣传呢?显然,杂志要想后来居上,就要更集中一些,更有深度,更有声势。大家经过热烈讨论和研究,决定出一期学雷锋专辑,并请毛主席和周总理题词。当时有点犹豫:毛主席工作那么忙,会不会题词?最后大家都认为,毛主席非常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宣传雷锋不会不支持,便决定试试看。大约在2月中旬,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请求为雷锋同志题词的信。”

当时,起草给毛主席信的是中国青年杂志社思想修养组的编辑朱伯颖,据他晚年回忆,给毛主席的信起草好后,又经过中国青年杂志社领导的反复斟酌、修改才定稿。信中写道:“现在全国已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杂志拟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号,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信拟好后,请总编室毛笔字写得不错的同志用一张宣纸抄写,再在信封上写上“中南海,呈毛主席”,信在2月16日送出去。因为当时是朱伯颖起草这封信初稿的,就由他来与毛主席办公室联系。信送到中南海西门传达室。

林克回忆,当天,值班警卫打电话告诉他,毛主席已经醒了。根据多年的习惯,毛主席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秘书把最新收到的文件、资料送给他。因此,在接到电话后,林克立即拿出要送给主席批办和阅处的文件和资料,来到主席寝室,其中有《中国青年》杂志请主席题词的信。林克把文件、资料放在主席床头的长桌上,面对着毛主席,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然后,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社请他题词的信。林克汇报的时候,毛主席一直看着他,但没有说什么。

大概两天后,朱伯颖打电话去问,毛主席看到信了吗?答应题词了吗?林克说,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没有表态。朱伯颖把这个情况告诉邢方群,大家一起推测:主席没有表态,也就是没有拒绝,那就还有希望,耐心等一等。

又过了两天,朱伯颖又给林克打电话,当时,他心里很紧张,电话筒拿到手里感到沉,心里翻腾:“主席操劳国家大事,太忙了,万一不给我们题词,也没辙。”

曾经当过记者的林克,倒是很理解这些年轻同行的心情,更知道毛主席平易近人的风范。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一次次打电话催问,他都热情接听。这次,林克告诉了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答应了,要给你们题词。”

电话这头的朱伯颖那个高兴啊,差点儿就欢呼了。他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邢方群,大家都听到了,停下手中的活,来到总编办公室,高兴得都叫好。邢方群笑呵呵地看着朱伯颖说:“再给毛主席说说,我们社里准备3月1日出学习雷锋专辑,编辑印刷需要一周时间,希望毛主席在2月25日前题好。”朱伯颖又一次拨通了林克的电话,林克很爽快,说:“我报告主席。”

其后几天里,中国青年杂志社的电话机,成了大家最关注的宝贝,电话一响,大家都扭头去听,“毛主席办公室来电话了?”盼了一天又一天,大家心里急呀,都知道毛主席日理万机,不应该催主席,但又盼着主席早点题词。

当时,毛主席已经看过这封信,林克把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要求,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让林克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

林克认真学习了雷锋事迹,拟写了十几句话,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等等,然后交给了毛主席。

其实,在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们来信之前,毛主席早就听说了雷锋的事迹。对于雷锋的名字,他知道得就更早了。几个月前,在武汉东湖宾馆,毛主席阅读《解放军画报》,其中《五好战士与红领巾》引起他的注意,这篇报道说的就是雷锋。旧社会的一个苦孩子,在新中国当上了两所学校的辅导员,这是劳动人民的自豪,是解放军的光荣。这个小战士长了个圆脸蛋,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他辅导孩子们学习,带着孩子们到地里参加劳动。1963年2月初,《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在十几天时间里集中报道了雷锋的生平事迹,发表了相关社论、评论,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他仔细阅读后,深情地对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这是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之前,第一次讲出“向雷锋学习”的话。

1963年2月9日,号召全军迅速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的通知,由原总政治部正式下发全军。《解放军报》同一天发表了题为《像雷锋那样做个毛主席的好战士》的社论。原总政治部还编发了《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雷锋班”光荣称号。罗瑞卿为“雷锋班”命名大会题词“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中国青年报》向团中央报告,建议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2月15日,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教育活动。

一支军队出现“烈火金刚”式的英雄,不足为奇,但出现像雷锋这样做好事的道德模范,却令人耳目一新。从三湾改编,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召开古田会议,我们党一直追逐着建立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的理想。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和一切旧式军队完全不同,每到一地,放下背包就为老百姓挑水扫地,上街宣传,办识字班,组织民兵、儿童团,成为战斗队、生产队、宣传队,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抗战胜利前夕,毛主席代表全党又一次宣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这就是人民军队制胜的根本原因!

雷锋像谁?在战争年代,毛主席曾明确号召学习白求恩、张思德,还有一个老愚公。他们也是雷锋学习的榜样。

毛主席说,“雷锋值得学习”,那么,这个“值”是什么?

在一片废墟上诞生不久的新生共和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弹指一挥间,人民共和国就完成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三大改造,挖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赖以生存的根基。但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曾经跌了跟头。种种困难,都向新生的共和国压来。年轻的共和国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个榜样。新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互敬互爱,助人为乐。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胜利的号子喊下去,航船是可以绕过险滩的;只要我们的年轻一代能把为人民服务的红旗扛下去,年轻的共和国将充满希望!雷锋,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人民中如此响亮,他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需要。

毛主席是怎样挥笔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那潇洒的题词,可以看出书者的喜悦。(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