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为麻风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贫
作者: 刘超
2022年度全国“诚信之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李桂科——
人物小传: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生,1978年参加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麻风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全国医德楷模、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云南省敬业奉献模范、“云岭楷模”、2022年度全国“诚信之星”、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我第一天去山石屏村,离开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麻风病患者还望着我。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们有多么需要我。”回忆起1981年初遇“麻风孤岛”时的场景,获得2022年度全国“诚信之星 ”荣誉的李桂科,依然无法忘记患者带给自己的触动。
43年坚守,
诠释医者仁心
1980年,时年23岁的李桂科通过招考进入洱源县卫生防疫站,1981年初开始重点负责山石屏疗养院(麻风院)工作。山石屏村,原来叫山石屏疗养院,是国家1953年在洱源县大山深处黑潓江边建立的麻风病院,距县城65公里,没有公路、没有桥梁、不通自来水、不通电,几乎与世隔绝。在那个年代,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可以说是谈“麻”色变,附近村民对疗养院避而远之。
疗养院听起来应该是个风景宜人、舒适惬意的好去处,但山石屏疗养院建立初期的情况却截然相反。麻风病人出于无奈才自行集中到这里,生儿育女,安家落户。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种植洋芋,被人们称之为洋芋山麻风村。当年居住的21户人家总共68人,孩子占了22人,除了时常要躲避令人不安的白眼和歧视外,终日便是在这片穷山沟中与斩不断的病魔进行着旷日持久且毫无希望可言的拉锯战。
43年前,李桂科翻过高高的罗坪山,来到距山石屏村还有几公里的地方住下,靠着两套棉布防护服轮流换洗,每天只吃一早一晚两顿饭,步行到村里医治麻风病人。如今,当年他亲手种植的一排银桦树,已经有30多米高了。
当年初来乍到的李桂科,每天在黑潓江边换上防护服再进疗养院,从疗养院出来又在江边脱下防护服,晚上回到住所再进行蒸煮消毒。
据李桂科回忆,当时他给一位60多岁老人检查身体时,发现老人小腿大面积溃烂,都已有蛆虫爬动并发出臭味。虽然穿着防护服,对麻风病救治、护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第一次直面麻风病人时,李桂科还是真实地感到难受、害怕,甚至恐惧。
当天,李桂科和同事们完成治疗任务、乘渡船离开时,麻风病患者们不约而同集中到江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开,眼里充满了无助、无望和不舍。在回头的那一瞬间,李桂科深深地感到,自己应该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摆脱困境、改善生活。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李桂科与山石屏麻风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漫长的救治之旅。
参加工作之前,李桂科并无照料麻风病患者的经验。他从头学起,一步步学习治疗方法。接触患者一年后,李桂科就基本掌握了麻风病的传染规律,给患者们做检查、清洗伤口、给药等都能做到十分精准和科学。最初的十年,李桂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山里,以疗养院为家,偶尔回下县城家中途中,往返要八九个小时。上级看到李桂科一个人长期奋战在那里确实不容易,几次调他到县城医院工作,李桂科也心动过,但当他看到患者那一双双渴望康复的眼眸时,他选择了继续留下坚守。
李桂科和他的同事们按照联合治疗方案向患者发放药品,还刻蜡版编制讲义到周边乡镇培训乡村医生。经过近10年努力,到1990年,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李桂科又和同事花了10年的时间,治愈了洋芋山麻风村64名麻风病患者。2001年,洋芋山麻风村最后一个麻风患者杨兆元搬离居住了26年的麻风村。
43年陪伴,
书写大爱之心
麻风病人都治好了,但李桂科没有离开,他要尽快治愈康复者害怕、恐惧、孤独、自卑的心灵,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从此,他继续走上了对患者们的漫长“治心”之路!
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悉心帮每位患者清理溃疡,精心照料每位老人和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组织他们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营造了山石屏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他带着村民走出去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还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先后有300多位志愿者跨过黑潓江,走进山石屏,帮助这里的人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来到“麻风院”后就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无怨无悔了。”
1990年的中秋节,6名渡船收玉米的康复者不幸遇难,李桂科下决心带领村民修建一座通往外界的“连心桥”。大桥建成之日,年迈的老人搀扶着到桥上走走、摸摸,兴奋地说:“从进来那天起到现在就没有去过江对面,今天就像做梦一样!”受2013年“3·3洱源地震”波及,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李桂科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抢救财物、抗灾自救。恢复重建结束后,村民不仅全部搬进了新居,还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村民们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以前李医生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天天住宾馆。”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村民积极入了党,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43年耕耘,
践行入党初心
刚到村里前几年,李桂科被村民们的艰苦生活震撼到了,不仅地种不好,下山也很困难,日子过得很苦,几乎与世隔绝。
外边的人请不来,李桂科就带着大伙自力更生建家园。山石屏没有路,李桂科就带着他们动手挖出一条3公里的土路;黑潓江上没有桥,李桂科就带着他们造船、架溜索。后来,又从铁索桥变成了现在的水泥大桥……山石屏村几十年来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倾注着李桂科的心血。
患者康复了,桥建起来了,看着整天在黑潓江边嬉戏的康复者子女,李桂科觉得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
“如果不能把下一代的教育解决好,这些孩子还将和他们的父辈一样被困在大山里,山石屏也就永远没有未来。”这就是李桂科当时最大的心病。
其实,李桂科早就想到了山石屏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岁月,送孩子们上学并不容易。李桂科直接在村里办起一所学校,他去县城找回旧课本,劝说支教志愿者来这里担任教师,让这些麻风村的孩子有学上。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一家卫生院工作的晓坤,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晓坤说:“读高中时,李叔叔给他开家长会;考上大学了,又帮他跑助学贷款;大学毕业后,又操心他找工作、找对象,他就像父亲一样。”
晓坤的妻子也从事医务工作,俩人谈恋爱的时候,李桂科跟晓坤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如实告诉姑娘,让姑娘自己选择。姑娘跟着晓坤去了趟山石屏,回来后还是决定要和晓坤“好下去”。她说,她理解晓坤,她理解山石屏。晓坤结婚那天,山石屏一片欢声笑语,李桂科连喝了几杯喜酒。因为这是这么多年来,山石屏第一次迎娶山外人家的姑娘。到目前,山石屏村已走出9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融入社会,这时的李桂科也60岁了,但他还是没有走。2017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您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道:“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呢?”李桂科坚定地说:“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村长杨晓元说:“李医生这辈子,最关心的就是我们这些村民了,他把这辈子都献给了我们山石屏的所有人。”
从山石屏架起铁索桥的那天起,李桂科就希望这座桥成为真正连接外界和村里的桥梁。他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建起了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村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道路。
有人问李桂科:“这么多年,操心病人那么多的事,不累吗?”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百姓有难处当然要帮。只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里,就会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为百姓做实事。”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