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雷锋 时代的浪花

作者: 孟明娟

行走的雷锋 时代的浪花0

金秋时节,秋阳正暖,笔者走访了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在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创新、创优”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示范中心的20家乡镇(街道)级榜单中,华阳路街道文明实践分中心是长宁区唯一入选单位,而作为上海市首家挂牌的乡镇级分中心,华阳路街道有着坚实的创建基础和光辉的发展脉络。

两个“4个百家”凝聚力工程惠及民生

30年前,上海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与静安、普陀两区接壤的华阳社区,却因城区破败、棚户聚集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洼地。社区居民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亟待走出困境。

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的领导班子本着社区工作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走街串巷、深入调研,凝心聚力、破解难题。他们根据社区现状,提出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第一个“4个百家”,并推出与之相配套、衔接的系列惠民措施和运作机制,启动了真正惠及民生的凝聚力工程,推动党建工作向服务民生这一主题倾斜。这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勇于担当的豪情,体现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动态和新方向,为党建工作落地社区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

30年持之以恒、砥砺前行的推进,30年春风化雨、凝心聚力的落地,30年磨成一剑的惠及民生、和谐社区的温暖工程,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吹来的春风步入了新阶段,由此诞生了具有新内涵、新外延的第二个“4个百家”:知百家需、解百家忧、聚百家力、圆百家梦 。

2020年1月,具有社区党建工作坚实基础和学雷锋志愿服务丰富经验的华阳路街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上海率先挂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分中心下设21个居民区文明实践站、30个楼宇园区文明实践站、100余个文明实践示范楼组、1000余个文明示范家庭,并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分级站点和如繁星般闪耀的志愿者,将文明实践活动加以落地落实,使文明实践活动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入百姓心里。

30年志愿服务结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硕果

“华阳街道从凝聚力走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30年发展之路,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倾情奉献。”1993年就参与凝聚力工程志愿服务的田亚回忆起一路发展,深情地说道。作为见证者,她目睹了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为社区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践行者,她深知党的中心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指导,离不开有着奉献精神的社区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她所在的“华阳高工谈心会学雷锋团队”成立已有16年。16年来,这些身怀绝技的“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离退休人员,在年过八旬的转业干部王者梁的带领下,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用甘于奉献和乐于奉献的火热情怀,谱写着精彩的夕阳人生,也谱写着社区志愿者的华彩乐章。

步入华阳路街道文明实践分中心底楼大厅,墙上“学习雷锋,快乐志愿”8个醒目大字让人眼前一亮,凸显了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内涵。在华阳路街道150余个志愿者团队和2万余名志愿者中,既有刚上小学的小志愿者,也有耄耋之年的鹤发志愿者,他们活跃在文明交通、理论宣讲、爱心助学、爱老助老、科普活动和文化传播等各种志愿服务领域,成为社区健康肌体得以活跃的能量细胞,充分展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魅力。

愚园路1315弄曾经是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路易·艾黎的居所,现在是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的微展厅,在此担任解说员的是具有双语解说能力的社区志愿者。

陶安小区的和陶志愿者团队由初期的老年型团队,发展成为后期的老中青结合的多元组合型团队,并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诞生了由孩子们组成的“小核桃”志愿服务队。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与长辈们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和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成为华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华阳社区,流行着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行走的雷锋”。这个富有内涵和象征奉献的名字,不仅属于某个学雷锋志愿者团队,也属于华阳社区2万余名社区志愿者和那些为创建和谐家园、美丽城市的所有奉献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华阳路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只是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一朵晶莹剔透的浪花,透过这朵浪花,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散发出来的熠熠光辉和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