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爱相“髓”
作者: 宋英红
国网山东省文登供电公司员工王振兴
2023年9月22日12时05分,36岁的王振兴在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骨髓捐献采集,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被紧急送往湖南省人民医院——一位15岁的花季少女正等着这珍贵无比的生命种子。
“真好,9年了,我也算圆满完成任务了。”王振兴说。
她正好需要,我刚好符合
王振兴是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市文登区供电公司员工。2014年5月,他和众多同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虽然配型成功的概率很小,但非常值得去做,我时刻准备着。”王振兴说。
“我没问题。”2023年8月2日,文登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王振兴取得联系,告知他的入库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匹配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时,他果断同意。他说:“我等这一天已经9年了。”
当他把初配成功的事告诉家人时,尽管家人有稍许顾虑,但在救人面前,全家人都全力支持。8月11日,王振兴完成了高分辨血样采集。8月28日,接到要进行体检的电话时,王振兴正在去济南参加培训的途中。怎么办?等出差回来?可是患者那边等不及。最终经过与红十字会协调沟通,并在山东电力公司培训基地的配合下,王振兴顺利在济南进行了体检,一切合格,只等赴济南捐献。
为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王振兴在配型成功后就开始调整作息,尽量做到不熬夜、注重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非亲缘人群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她正好需要,我刚好符合 。”王振兴说,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小事,但对患者来说,却是件极大的事,“我要以最好的状态去帮助患者。”
临行前,他去了一趟正在忙着秋收的父母家。每年这时节,王振兴总要在周末回家帮父母秋收。“今年是赶不上了。”王振兴抱歉地对父母说。“这算啥,儿子这是去救人,俺这3亩多花生自己就能收好。”年近七旬的父母边安慰他,边特意到地里提前收拾一些花生,煮了满满一大盆,让他带在路上吃,还嘱咐他:“咱一定要好好配合医生,救人一命是天大的好事。”
在公司为王振兴举行的欢送仪式上,王振兴有些不好意思:“我原本打算休个年假,悄悄地把这事儿办了。”
9月17日,王振兴赴济南入院。其间,他每天两次注射动员剂,尽管身体有些不适,但一想到远方急需自己捐干细胞的患者,心情就很兴奋。当晚他与家人视频,5岁的儿子崇拜地说:“爸爸,我知道你是在抽血救人,幼儿园的小朋友说你是super奥特曼,老师夸你是大英雄呢。我在家可乖了,您放心吧。”
9月22日,在王振兴入院第5天、连续打了4天动员剂后,医院正式对王振兴开启干细胞采集。深红色的血液从他的手臂缓缓流出,通过采集管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周而复始地采集、分离,不停地在循环着,历时近4个小时,成功采集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一份热血,经由医护人员奔向一个花季少女,从未谋面的两个人,从此血脉相连。“希望小姑娘健康快乐长大,迎接她精彩的人生。”王振兴祝福道。
患者家人委托医护人员送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他们家遭遇此事时如天塌一样,无助过,但坚持不放弃,终于等来了希望。王振兴是他们全家的救命恩人,祝王振兴好人一生平安。
爱心会传染 温暖在传递
王振兴的捐献,让他成为山东省第1339位、文登区第13位,公司第3位第4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的善举像一缕阳光,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市文登区供电公司还有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1年4月和10月, 37岁的吕明玉先后捐献110毫升造血干细胞和64毫升淋巴细胞,成为山东首位、全国第26位两次捐献的志愿者。2018年1月,46岁的丛波同样为一位陌生的白血病患者捐献了304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山东省第601位、公司第二位捐献志愿者。
2011年到2023年的短短12年里,文登供电公司竟出现3位4次捐献志愿者,“同一家公司,10年涌现3位志愿者,不常见!” 文登区红十字会负责人说,这背后是文登供电公司一直以来所厚植的企业文化底蕴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就是一股强大精神动力。在文登供电公司企业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浸染中,在典型模范的带动下,公司先后有180多名员工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刻准备着,为他人点亮生命。
爱心会传染,温暖在传递。文登供电公司员工把奉献爱心拓展到助学扶老、帮扶困难等领域,涌现出吕明玉、孙强、丛波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像鲜红的旗帜,正引导着一批批员工一心向善、一路向阳、向爱出发……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