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张敬云:情系乡亲的“兵支书”
作者: 施政委 王瑞新 张翕
1977年,张敬云退役返回家乡河北曲周县小弟八村办起了保险柜厂,几年的闯荡,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然而富起来的张敬云心中却一直有一个愿望:让身边的群众富起来!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却一心非要接手这个烂摊子,妻子说啥也不想让他当这个“村官”。
2000年,由5名退役军人组成的“两委”班子成立了,张敬云任村支部书记,“集体没收入,就给群众办不了实事。”如何盘活集体资产,让村集体有钱?一直是张敬云思考的问题。村两委多次研讨论证,决定调整单一粮棉种植结构,发展林业带动村民致富。
“村外千亩园,村内万棵树”使得这里成了鸟儿的栖息地,性格爽朗的张大爷对笔者说:“过去是听鸡叫起床,现在改听鸟叫了”。多年不见的花喜鹊、斑鸠等20多种野生鸟又回到了村中,鸟语花香中,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享受着城市人难以享受的美景。
然而在之前,这个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庄无规划,私圈宅基成风,建房挤占街道,村里道路犬牙交错,高低不一,到处是断头路、丁字路,村民戏称本村是“空心村”“闷头巷”“路沟街”。
“废物”利用,借地生金。闲置的荒地平整一片种上点时令蔬菜还可以,发展林业乡亲们都不看好。张敬云便自掏腰包购买树苗,发动民兵和党员干部出义工,在路沟、河堤、村边“四荒”种上10500棵速生杨。第二年树苗增值,村集体有了第一笔收入。尝到了甜头,村支部借势大力发展林业。回填了村边的20多个窑坑,建成首批140亩的林地,并与刨花板企业达成“订单商品林”协议,发展订单林业。随后,党支部依村民意愿,围绕村周边,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反租农民土地150亩发展集体林,带动村民累计发展“订单”速生片林700亩、林网500亩、植树20万株,“绿色银行”从此崛起。
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张敬云开始狠抓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村实际,拟定了以“空心村”治理为切入点,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工作思路。村两委会上大家对张敬云的想法达成共识,经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终于细化了改造方案。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有三条:一户一宅,多占收回,一次收回宅基地167片140余亩,全部植树绿化;落实规划,框死村界,拆除违规建房220间,新开街道2条,拓宽街道4条,打通闷头巷11条;宅田挂钩,对158户超面积宅基以“宅田挂钩”的办法进行管理,对超标部分,按租种耕地收取承包费。
2019年为实现全村长远发展,启动了涉及全村所有农户的“千亩高产园”项目,引导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和高档水果种植等现代高效农业,并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村自身苗木经济、“自然氧吧”优势,重点培育各类观赏性苗木,致力打造苗木产业、休闲游憩、游乐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目前,已建成占地30亩的养鱼池、占地18亩的垂钓园、占地20亩的杏林采摘园,引来县内及周边群众前来游玩垂钓。
2020年上半年,仅养鱼池一项的收入就达50余万元。
20多年来,该村从发展“林业”壮大集体经济入手,抓规划、抓治理、抓新居民、抓绿化、抓产业,靠绿色产业逐步崛起,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村先后投资43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生态联办小学、标准化幼儿园、卫生所和幸福养老院,改善办学条件,降低群众的就医费用,提高农村养老水平。同时,村里又先后投资50多万元完善了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宣传文化室、普法教育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配备图书10000余册、文体器材40多种,不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秧歌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如今的小弟八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张敬云本人也因工作突出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按说应该松口气了,然而年近70岁的他,却被市领导特批,成为邯郸市为数不多的“超龄”兵支书。为此,他坚定地说:“只要领导一天不批准我退休,我就和村民一起把小弟八村建设得更美好,让大家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