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百年征程,壮歌以行;百年芳华,青春万岁。

在这个激情飞扬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新时代共青团要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寄语青年“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

“螺丝钉”——源自雷锋日记。

“雷锋,湖南望城人氏。曰先锋战士,亦普通一兵……”

《人间雷锋》《雷锋志》《雷锋之歌》《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故事心口相传,雷锋的精神熠熠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20多次对弘扬雷锋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系列论述,透彻、精辟、深遂,是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讲得最多的、说得最重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全民全域要持续深入学雷锋的重大战略意义,成为我们在整个新征程中高扬雷锋精神旗帜的根本遵循。

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文化的基因。

历史,镌刻下雷锋的名字。

时代,澎湃着雷锋的精神。

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也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天开万象、鬼斧神工、厚德载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雷锋精神生动体现了以“礼仪仁智信”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民族美德文化,以忠诚于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理想、矢志不移干革命的红色文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党我军根本宗旨文化,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为道德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雷锋从一个人名,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进入中华优秀文化百花园中。

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培养出了雷锋这个“德圣”和志愿标兵,雷锋成为“好人”的文化象征,“雷锋叔叔”成为社会风气标识,“学雷锋做好事”成了中国亿万军民自觉践行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益、慈善和志愿活动。这个活动的“心之初”就是建设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富裕的新中国新社会。

这是雷锋精神的思想之根、生机之源,也是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国之大者,文化江山。

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驱动力”。而雷锋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中国价值的时代符号,中国力量的思想支撑、中国文化的鲜明标识,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新时代全力推进全民全域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轻轻的年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述,滚出革命战士的火球。”雷锋精神是大量“举手之劳”的集合体,诸多“善小而为”则是雷锋精神的坚实载体。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如果说高层文化更重视精神价值文化,那么普及的文化更重视生活方式。可以说,文化的最终体现是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正所谓:文化,文化,一要“文”(文明),二要“化”(影响)。有文能化,即有文化。化及全民,即为大国;化及全域,即为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落细落小落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雷锋是最有效的抓手和载体,雷锋精神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雷锋,不是西方人眼里的“东方耶稣”,也不是庙堂里的“菩萨”,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道德的制高点,是世界志愿文化的一个高峰。

学雷锋,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也要更加坚定这样的自信。

正如长期从事雷锋精神宣传和研究的学者陶克所说,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既有“前雷锋时代”优秀文化的浸润,又有“后雷锋时代”一个个“雷锋”集体创新的先进文化的接续发展,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和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广泛的群众性、极大的可学可行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到2035年,文化强国建成之时,毛泽东主席在建国时所畅想的“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将如愿以偿,雷锋精神之花也必将在中华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

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胞物与,守望相助”,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天道好生,仁者爱人”;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名言古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当年,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总结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两会代表时,以“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的高度凝练,对雷锋精神作了最新概括。

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经过时间淘洗、岁月沉淀,雷锋精神完成了文化的生成与构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精神旗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能。

经过赓续融合、重塑升华,雷锋精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度、成为党的先进性的生动诠释、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时代前行的精神标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魂”的力量。雷锋精神闪耀着“民魂”的光芒,是时代前行的强劲动力,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的前途是星辰大海,但征程依然风雨交加,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惊涛骇浪。

“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迫切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筑牢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根基,提升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道德高度,燃亮亿万国人砥砺奋进的梦想火炬。

雷锋有魅力,强国有希望,前行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可期,曙光在望。

国家强盛的道德基座

积极向上向善,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习近平

明理崇德,以德治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论述中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这里,法律是作为“成文的道德”存在的,是带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是“德治”的延续和最后落实的“硬支撑”,最终是“更好的德治”。所以,法律和道德最终统一在“德治”的完美实现上。

崇德,首先要有大爱,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想着为党为国为人民作奉献,这是做人的大德;其次是要有公德,积极向上向善,积极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展现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性和高尚情操;再次是有私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雷锋,就是这样做人、三德俱佳的榜样和模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雷锋之光,照亮做人之路;雷锋精神,激荡强国力量。

强国是时代楷模的追求,奋斗是雷锋精神的底色。

“艰难困苦,千难万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是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是“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开拓者。

“革故鼎新,建设四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雷锋”是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拼搏者。

“伟大梦想,伟大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雷锋”是白衣执甲的背影、脱贫攻坚的剪影、创新创业的缩影,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奋斗者。

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

当年,雷锋把名字里的“峰”字,改成了冲锋的“锋”字,意味着“冲锋在前”。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过去,我们“站起来”,从落后到奋起,需要雷锋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现在,我们“富起来”,从贫困到富裕,需要雷锋精神润德塑形、开拓前进。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今天,我们“强起来”,从强盛到复兴,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仍然需要雷锋精神固本培元、凝魂聚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社会进步的价值标杆

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