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余华英重审被判死刑是对所有被拐卖儿童的告慰

文·柯锦雄(律师)

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做出重审一审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如杨妞花在内的多名受害人所希望的那样,重审一审维持了死刑判决的结果。

这并非余华英第一次死刑判决,实际上,在2023年9月,贵阳中院在当时的一审程序当中就已经判决余华英死刑。二审期间,发现余华英还有遗漏拐卖儿童犯罪事实,贵州高院因而发回重审。

拐卖儿童是一个古老的犯罪,即便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突破天理人伦的行为也会被严惩。而在法治理念趋向“少死化”的文明时代,拐卖儿童罪也是目前国内刑法当中少有的最高刑为死刑的罪行。对于被余华英拐卖的儿童及其家庭而言,余华英被判死刑,是一种正义的实现和精神上的慰藉。但这个死刑判决不仅仅代表一个个案的终结,其更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拐卖儿童必将受到法律严惩,法律对这一违法犯罪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

智障人士被骗背车贷警惕金融诈骗围猎弱势群体

文·信海光

阳宪勇是一名智障人士,持有湖南省残联制发的残疾证,他常年待在农村,不会开车,最近却因为一笔近7万元的汽车贷款,未按月还款,屡次被催债。而阳宪勇的遭遇并非孤例。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最近几年,全国爆出多起智障人士背上汽车贷款的案例。无一例外,他们均是被人利用,在被哄骗的情况下办理了汽车贷款。由于没有征信污点,他们甚至成为一些骗贷团伙眼中的理想“背债人”。

智障人士遭骗贷团伙“围猎”,暴露出贷款机构在审核方面的巨大漏洞,也反映出社会在保护智障弱势群体金融安全方面的短板。在金融服务愈加普及的今天,如何保障特殊群体的金融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多地清退“关系保”低保就应该名副其实

文·谦君

今年以来,福建泉州南安市退出低保对象1011人;甘肃合水县清退不符合低保享受条件392户1304人;山西文水县取消城乡低保对象1117人,特困供养对象95人……大批“人情保”“关系保”问题,在全国多地开展的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中,被拉网排查出来。

据悉,低保是国家对低收入人群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本着应保尽保原则,为贫弱者提供兜底保障,助其摆脱困境。低保关乎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态度,也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色。这也意味着,公平公正确定低保户,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际效果。一旦让不该救助的人获得救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却被边缘化,不仅会加剧基层民众的矛盾,也将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低保就应该名副其实。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倾听民意,积极回应关切,让低保政策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景区1元午餐收入不少反多善意激发的双向奔赴

文·京京

据《大河报》报道,10月7日,洛阳老君山1元自助午餐收官,7天时间共售出20586份,收到21499元,收入不仅没少,反倒多出913元。老君山1元午餐持续至今,已经走过8个年头,今年为啥能多出913元?或许,有人没有找零;或许,有人故意多投……不管怎样,这个无人值守的“自助午餐点”,在国庆期间,经受住了人性的、道德的考验。这一结果,不仅合格,甚至有些超值。

近年来,无人值守商店越来越常见,结果反馈,顾客自觉交费的情况也越来越好。这与早些年此类消费动辄出现“多拿货、少付款”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老君山的温暖回声,又一次诠释了信任的魅力。“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置身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道德的支撑,诚信的呵护,以及善意的传递。当所有这些能量激发了反馈机制,则整个社会都会洋溢着健康向上温暖的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