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
2024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颁布35周年,标志着30多年来越来越多儿童权利的落实与完善。但与此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儿童保护这条路上的任重而道远。新年将至,借助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年度十大儿童权利事件的评选,让我们行动起来,更多地关注儿童权利,全社会共同参与儿童保护事业。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颁布
2024年8月,民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是国家层面首个明确针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政策文件,对流动儿童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行动方案》明确了“坚持儿童优先,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公平可及,坚持着眼长远”的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各部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和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关爱服务与法律完善。完善制度措施提升保障水平,在教育、医疗和生活保障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便利;加强关爱服务促进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相关服务。
《行动方案》首次建立了《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6个方面梳理了19项关爱服务具体内容,并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
邯郸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带来社会警示
2024年3月,“邯郸一初中生遭3名同学杀害”事件引发全国广泛关注。2024年4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3名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此事件中有三点值得关注。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引发广泛热议。涉案的4人全部为未成年人,3名犯罪嫌疑人均不满14周岁,但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先杀人后埋尸,事后异常淡定,且为有预谋作案。根据我国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刑法第17条新增的第3款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其次,校园霸凌仍亟待解决。被害人王某某父亲表示,孩子生前疑似遭受过同学的霸凌,且在遇害前曾用手机微信转账给3名犯罪嫌疑人其中1名。
最后,受害人王某某和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和有效监护,不仅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而且更易遭受欺凌、虐待等不良行为侵害。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与引导,他们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
9岁女童医院病房遭猥亵引关注
2024年中秋节期间,一则9岁女童在医院病房遭猥亵事件曝光。9岁的女童小羽(化名)患有肾病,长期血尿和腹痛,妈妈陆梅(化名)于2023年把她从老家带到了上海看病。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查明,2023年10月24日19时许,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病房内,趁9岁的小羽独自在病房内,隔壁床患儿的外公杨某某采用手摸脸、脚及大腿内侧等方式,对小羽实施了猥亵。因涉嫌猥亵儿童罪,杨某某被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决定并执行取保候审,但因为杨某某是肺腺癌晚期病人,无法收监。最终因为需要钱继续给女儿看病,小羽的妈妈陆梅签署了一份《刑事谅解书》,且仅获得了5.5万元赔偿款。
2024年6月,陆梅的钱就已经花光了,后续只能依靠社工部门予以住宿和就医方面的救助。好在如今,小羽一家已经在几家慈善机构合力帮助下,接到北京治疗和居住。除了考虑母女四人身体疾病的治疗,他们为小羽安排了擅长PTSD治疗的女性心理咨询师。此事件引发了关于儿童猥亵受害者司法保护、政策支持和关怀救助等问题的关注。
深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合法权益被侵害案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积极适应未成年人保护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水平,2024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文件《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旨在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切实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水平。《意见》明确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坚持一体融合履职原则、坚持案件办理与促推治理并重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原则”的基本原则,要求通过加强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审判工作,加强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做深做实涉未成年人特色审判工作来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推动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实质化,促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加强组织保障。《意见》共分5个部分计42条,对当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聚焦孤独症儿童成长与发展
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了《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以进一步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
《行动》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在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上,应完善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网络,加强相关康复人才培养,规范相关康复机构管理;推动孤独症儿童教康融合,扩大相关教育资源,并健全普惠保障机制;开展孤独症儿童家庭暖心行动,加强相关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家庭生活保障及家庭支持性服务。《行动》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促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2024年9月,全国妇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精准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加强分类施策、聚合资源力量,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内容更加精准、工作程序更加规范、支持保障更加有力,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意见》强调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引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注重心理关爱服务来推进服务内容精准化,通过细化关爱流程、科学匹配结对、优化动态管理和强化赋能提升来推进关爱工作规范化,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给予政策措施支持、完善协同机制和加大宣传激励来推进支持保障机制化。
《意见》的发布对于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的精准化、规范化、机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规范优化服务内容、方式,促进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同时,《意见》也是积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的生动实践。它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国务院发布若干措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4个方面提出了13项具体举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首次提出要建立生育补贴制度。
在生育服务支持方面,通知要求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和加强生殖健康服务;通知同时强调应完善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以及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在强化相关支持措施上,文件提出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并强化职工权益保障。
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
2024年10月25日,备受关注的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一审宣判,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余华英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与同伙在多个省份流窜作案,拐卖儿童17名,获利后将被拐儿童卖至河北省邯郸市。2004年,余华英在云南作案时落网,化名为张芸,被判8年有期徒刑,后减刑3年,于2009年释放。2022年,被拐女孩杨妞花报案,余华英再次被捕,其恶行不断被揭开。
2023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被告人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2023年11月,二审开庭,检察机关提出余华英在云南还涉嫌有漏罪,建议发回重审。2024年发回重审后,公诉机关追加起诉被告人余华英拐卖李某等6名儿童的犯罪事实。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余华英为谋取非法利益,多次拐卖儿童共计17名,造成12个家庭骨肉分离,亲情断裂,有的父母为寻找子女多年颠沛流离,抑郁而终。余华英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极其严重,应予以严惩。
拐卖儿童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个体、家庭、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规范预制菜进校园
2023年9月,一些学校内引入预制菜作为学生餐食的做法引发广泛争议,“预制菜是否为隔夜菜”“预制菜添加剂会不会危害健康”“预制菜质量如何保障”,部分家长对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表示担忧。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预制菜问题提出建议,对其安全性、消费者知情权及标准化等方面表达关切。
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内容聚焦规范预制菜范围、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和统筹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
此《通知》的印发回应了社会对预制菜产业的广泛关切,有助于建立统一、科学的预制菜标准体系,提升预制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对校园预制菜治理明确了改进方向,从而进一步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最大限度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多地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公布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还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整治这一现象,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公布了社会事务进校园的白名单,严格把关控制进入校园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并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福建省、辽宁省、广东省、河北省、江西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等省市于2024年陆续公布了省级或市级层面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明确哪些社会事务可以进入校园,哪些不得进入,从而有效遏制了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的现象,保障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白名单的公布有效推动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为广大师生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