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世界就是生产力
作者: 郭笑
“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看看这个世界”,这是一篇点赞量近百万的小红书笔记。笔记以第一视角,用短短几个转场,把美得近乎虚幻的世界呈现在大众眼前。它爆火的原因不是作者视频拍摄和剪辑能力有多高超,而是抓住了“利用情绪讲旅游”这个特性,让用户感到震撼,诱发其想要逃离现有的生活与环境,去世界看看的情绪波动。人们要通过旅行释放压力、寻找自我、治愈心灵,这便让旅游成为情绪消费的重要场景。
去有风的地方:为诗和远方
《去有风的地方》是2023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开播一周后,稳居省级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收视排行榜首位。这部剧播放量火爆,让无数观众想要去“有风的地方”看看。
剧中的女主角许红豆终日忙忙碌碌的白领身份让观众共情。在好闺蜜病逝后,她辞去了工作,去云南赴一场未竟之约,并在这里找回了生活的真谛。导演就是这样抓住了情绪营销的关键,这种“反内卷”的剧情设置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也激发了他们想要去看看大千世界的渴望。以至于电视剧播出后去往云南的机票都一票难求。

当然,“有风的地方”不仅仅是云南,还代表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能抚平人们心中的褶皱。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消费决策越来越受到情绪驱动。中国消费时代的变化正在经历从“性价比”到“颜值比”到“心价比”的跃迁。一项针对城市中产阶级的调研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会为了改善心情而进行非必要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反映了人们对情感价值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超越物质价值。
旅游与情绪消费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也为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旅游正在成为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帮助人们在旅途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奔赴一座城:为偶像和梦想
近两年,演唱会经济成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旅游市场带来新产品和新服务。为一场演唱会或者比赛奔赴一座城也成为年轻人新的旅游方式。2024上半年,全国演唱会观众达1192万次,其中,3000座以上演出共吸引观众1168.6万人次,同比增长333%。2024年周杰伦长沙演唱会直接带动长沙文旅消费5.18亿元,“演唱会经济”的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凸显。
追随着偶像的脚步,领略不同城市的风情与魅力,也是让人“上瘾”的旅行体验。从“霉霉经济学”到“巴黎奥运热”,追星游的背后藏着年轻人的价值追求。年轻人用行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享受旅行的乐趣。

“00”后的刘甜说起她去杭州看亚运会比赛的经历,依旧热血沸腾,她抢到了杭州亚运会女足四强赛的门票,幸运的是,那场比赛恰巧是中国对战乌兹别克斯坦,最终中国以7比0的比分完胜对方,顺利晋级决赛。她说现场的气氛让人终身难忘,为这场比赛奔赴杭州成为她最难忘的旅行。
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全新的空间,这种物理距离的转换本身就具有心理疗愈作用。去自己陌生的城市看一场比赛或者演唱会更能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获得身心的双重解放。
去沉浸式景区,做一场白日梦
旅游,就是在为情绪买单。人们需要的,除了田园般的治愈之旅、点燃激情与梦想的追星之旅,还有完全沉入其中的沉浸之旅。
近年来,沉浸式旅游风靡全国。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享一场黄河文化的视听盛宴,这里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剧场都紧密相连,穿梭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从夏商光影到现代社会,每一步都能感受得到河南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温度。

在淄博红叶柿岩风景区也能体验北方小丽江的神奇魅力。穿梭在齐长城下的古村落,烟火和龙灯一起点亮山间,“金龙舞,笑声喧,成林火树耀长天”,古诗词里的“一夜鱼龙舞”在这里有了具象。
在曲阜“明故城夜游”,做一场白日梦,感受“亮灯前是曲阜,亮灯后是鲁国”的地道中国味。行走在鼓楼大街、五马祠街,于流光溢彩的古城内,游客已不再是游客,而是穿越回鲁国的百姓,看花灯璀璨、观琼楼飞檐。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旅行获得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慰藉,这使得旅游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观光向情感体验的深刻转型。诸如此类能够提供深度情感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自然景观能够抚慰疲惫的心灵,文化体验可以满足精神追求,社交互动可以填补情感空缺。这些元素的组合,使旅游成为满足多样化情绪需求的完美载体。为治愈消费、为情怀买单、为体验付费,当找不到人生答案的人萌生去看看世界的冲动,情绪也就成了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