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范,扮玩闹新春
作者: 陶冉在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每年正月十五的扮玩活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民俗表演范畴,而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用最质朴的方式,演绎着最深刻的文化传承。当锣鼓声响起,村民们身着彩装,踩着高跷,舞着龙灯,整个村庄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中国……

据村里老人口述及古籍记载三德范“大扮玩”的历史,始于“康乾盛世”,盛于清朝中晚期,是济南市章丘区标志性民俗文化,场面热闹,年味十足。村内老者曾作诗曰:“东道云彩西道龙,金家胡同蛾子灯。陈家胡同是八卦,齐家胡同玩花瓶。西崖八仙来过海,辛庄唐僧去取经。张家胡同玩耄鱼,东沟哆嗦蛤蝼灯。单家胡同不玩灯,大刀一舞满地红。”这首诗生动描绘出了扮玩演出活动的丰富内容与多样形式。
扮玩最初是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而兴起。这种融合了祭祀、娱乐、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血脉之中,而后又逐渐融入了欢庆丰收、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成为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元宵节前后,三德范村便会上演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扮玩民俗演出,吸引着远近乡邻纷至沓来。

元宵节近,走进三德范村,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定会让你沉浸其中。表演当天,村子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氛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街道两旁,眼中满是期待。扮玩民俗表演的故事素材多取自经典,《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传统吕剧《王小赶脚》、神话故事《白蛇传》以及《吕洞宾戏牡丹》等都是扮玩表演常见节目。


三德范扮玩规格最高,最有影响的节目要算“芯子”。该艺术形式因酷似蜡台上的灯芯而得名,因须多名男壮劳力轮流肩抬,所以又叫“抬杆”。每逢元宵节全村便组成十分庞大的演出队伍,场面极其壮观。抬芯子连同舞龙舞狮,跑旱船、排高跷、跑竹马、曲艺演唱、武术杂耍等应有尽有,以致万人空巷四庄云集,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2006年,三德范村扮玩表演抬芯子荣获国家级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并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荣誉让村民们内心充满自豪,每一次扮玩活动,从筹款到购置表演服装,再到排练节目等等筹备工作,都是全村村民们慷慨解囊,自发地参与其中。村里的扮玩热闹非凡,八岁的张晨曦打小就跟着大人看,如今,他也穿上了彩色的小戏服,扮演小哪吒,那股子认真劲儿,满是对扮玩的热爱;高一诺的母亲到村十年,每年都参与扮玩演出,今年年初二、初三还受邀去往明水古城表演,正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年仅六岁的高一诺今年也加入到表演队伍中,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人们从年初到年尾一直在照顾家庭,为工作而忙碌,但是通过这种扮玩活动,换一个角色,纾解压力,释放情绪,展示自我才艺。一些留守老人通过参加活动,寂寞和空虚也得到排解,而排练节目过程中更需要互相交流,使得我们村的邻里关系也非常和睦。”现任三德范办事处党总支书记张江说道。
2011年张江开始担任三德范村党总支书记,扮玩活动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2014年起,扮玩活动开始规模化举办,每年元宵节前后固定的“三德范民俗展演” 成为村民们翘首以盼的盛会。2024年,村里又开启了研学、地方特色课、非遗进校园等项目。外地的孩子们来到三德范村,穿上戏服,亲身体验舞龙舞狮、秧歌、旱船等传统扮玩节目,既传承了文化,又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百余年的历史演变中,扮玩活动不断吸收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从最初简单的舞蹈,到后来融入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再到今天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民俗活动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三德范村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精神世界。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民俗逐渐消失,而三德范村的扮玩活动却愈发兴盛,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村庄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这种文化传承的韧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缩影。
(编辑/陶冉 设计/丁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