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庄忆旧
作者: 车明辉
魏家庄片区位于济南老城和商埠之间,是近代济南城市建设发展的肇始地,记录着开埠以来最真实的市井烟火,见证着商埠的百年变迁。从我记事起,姥姥家一直住在魏家庄的静安里7号,我们走出小巷就能徜徉在魏家庄热闹的街头,到老玉记买口蘑扒鸡,溜进新市场看电影,去铭新池泡澡,在广华文具店买笔墨……钩沉往昔旧事,辄引一阵难以遣怀的怅然。
魏家庄街·市集与美食
魏家庄一带的历史并不久远。清代道光年间,长清水患多灾,百姓举家迁徙至此,慢慢聚集,以魏姓人家居多,遂名魏家庄。1904年济南开商埠后,在老城西墙开通普利门,从普利门往西至纬一路,逐渐形成长约3公里的魏家庄街。魏家庄街初为土路,20世纪20年代改建为青石板路,东与经二路相连,西与经三路相接,成为济南老城和商埠之间的枢纽通衢。民国时期的魏家庄街商号林立,香料商行、裁缝铺、杂货铺、点心铺、酱菜铺、中药店、理发店、车马行、饭馆等等,应有尽有,平日里商客熙攘、热闹非凡。

魏家庄街最为人称道的是饮食业,这条街上先后诞生了魁盛居、老玉记扒鸡等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史玉章先生创设的魁盛居,是商埠最大的鲁菜酒楼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在魏家庄开设分号,生意红火,门庭若市。济南名吃长清大素包也出名于魏家庄。长清人赵君祥为谋更好发展来到这里,在新市场南口开设门头,挂牌兜售自家做的包子。包子馅以白菜粉条为主,掺杂了炸豆腐丁,用胡椒粉及香油调拌,皮薄馅多个头大,微辣清香的口味令人垂涎。济南解放后,长清大素包被合并到新梅村饭店,是新梅村的主打面食,其制作技艺被列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说魏家庄最为著名的美食还得是老玉记扒鸡。它的创始人张诚最初在县东巷开设餐馆,烧制的扒鸡熟烂脱骨、广受欢迎,因为鸡皮疙疙瘩瘩的样子像长了麻子,被街坊叫做张麻子扒鸡。后来其子张玉孝把店面搬到了魏家庄街,正式取名玉记扒鸡店。张玉孝的儿子张润生子承父志,不断改良扒鸡制作方法。改革开放后,老玉记扒鸡店生意火爆,店前排队买扒鸡的队伍如长龙摆尾。
儿时生活的魏家庄街是一个集市。果蔬、海鲜、熟食、炒货、特产、面食……各种摊位一字排开;顾客提着篮子的、拿着筐子的、兜着塑料袋的、骑着自行车的……走走停停能寻么半晌,叫卖声、讨价声、自行车铃铛声此起彼伏。附近居民生活便利,购物休闲举步即至。




新市场·商贸与曲艺
魏家庄一带紧邻胶济铁路,交通便利,便于经济往来。时任北洋政府陆军第五镇统制的张怀芝审时度势,于1905年在此开办了济南开埠以来第一个新设的市场,取名“新市场”。它南接魏家庄西北口,北连经二路,东至静安里,西至纬一路,与后来的万紫巷、国货、萃卖场、西市场、大观园成为商埠有名的六大商场。新市场初建时,方圆几里的摊贩都迁来落脚,以把子肉闻名的赵家干饭铺就是第一批迁来的商户。20世纪30年代趵突泉附近的一些商店、餐馆、茶馆、曲艺场所也迁到了这里,商贸文化交流愈加活跃,一度发展到商号200多家,剧院曲艺场所20多处,成为大众娱乐休闲胜地。
新市场曾被人们称为济南曲山艺海的发祥地。省内外众多翘楚泰斗来此献艺,各种曲艺门类荟萃于此,梨花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评书、章丘梆子、济南相声、河南坠子……无论是风顺茶园、广瑜茶园,还是天庆戏院,亦或是搭在市场内的演出棚子,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丰富多元的曲艺表演让济南名震北方,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三大码头。新市场北门西侧还有个电影院,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几易其名,叫过明星电影院、明光电影院、青年电影院等,20世纪70年代后改为胜利电影院。电影院卖票窗口的墙上,有美工师傅手绘的电影宣传画,鲜艳明目,引人驻足。

听老人们讲,济南解放后,新市场成为以国营为主的集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市场内布匹店、百货店、理发店、洗浴池、饭店不一而足。逢年过节,市场里张灯结彩,还有踩高跷表演。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日渐萧条,顾客门可罗雀,曾经人声鼎沸的中心广场变成自行车停车场,昔日繁华落尽。

旧里份·洋楼与宅院
魏家庄街和新市场的兴盛吸引了不少政商名流来此大兴土木、投资建宅,并逐渐形成一些里弄,济南人习惯叫里份。这些里弄多以建房者的名字、堂号或愿景命名。张怀芝开办新市场的同时,在不远处兴建了自己的私人宅邸“松菊花园”,此巷名同生里。北洋军阀张树元、吴新田、张培元等人也先后辟地建房,形成树德里、民康里、安平街等里弄。山西人解宝善在自家窑厂遗址改建住宅,形成宝善里,荣德堂老板建宅形成德安里……最终,以魏家庄街为中轴,向南向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九里五街一市场一胡同的高档繁华商贸住宅区。九个里弄是:民康里、宝善里、同生里、树德里、德安里、静安里、普安里、长春里、西长盛里;五街有:麟祥街、奎盛街、永盛街、安平街、文化街;一市场指的是新市场;一胡同是指魏家胡同。



彼时乘洋风渐入,魏家庄的里弄既有西式小洋楼,也有传统四合院,既各自为章又交相呼应,形成商埠别具特色的街区。这些里弄多细细窄窄,两边或低或高的院墙辟出一条幽静的小路,与魏家庄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魏家庄旧里弄的房舍唯留存了民康里的4、6号院,是济南近代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四合楼式建筑。现存的两层四合院楼群,大门前面两根西洋风格的柱子上顶着标准的中国传统民居门楼,中西合璧的建造式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两座楼由历城道院修建、山东道院扩建。历城道院最初在民康里租借了吴新田的一舍院宅,还创办了慈善诊所。1932年在民康里4号修建新院,1935年建成,是为后院;之后在6号建了一个前院,1942年改建成医院。据老人们讲,此建筑北楼顶部原来有个名为玄虚亭的高亭,解放济南时,解放军侦察兵利用高亭作为掩护,胜利完成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曲艺团驻地,2017年经过修缮维护,被打造成为曲山艺海博物馆,是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民康里也成为济南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区。

岁月流转,进入21世纪,魏家庄的老屋旧居日渐破乱成棚户区。2007年,济南市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一度沉寂的魏家庄迎来新生。2010年,伴随着济南首家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的拔地而起,魏家庄如一颗埋藏于土的明珠被重新擦亮。如今,作为老商埠往东的重要延展区域,魏家庄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济南商业文化旅游休闲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编辑/张媛媛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