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乳山, “蛎”享鲜甜
作者: 陶冉“为什么他们看起来那么热爱生活?”
纪录片《在乳山安家》展示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愿意来乳山安家,度过悠然老年生活的故事。他们中有的是儿女孝顺,在这儿给买了房子,从一开始的不解到后面的“来了就不想走”;有的是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旅游,却在这里意外定居……乳山,这座依傍黄海,又被称为“牡蛎之都”的小城,正书写着独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那片海
天刚破晓,乳山湾的海水还未全然醒来,薄雾正浮在远处水面,海滩上却早有渔民忙碌的身影,人们赤着脚,踩着细沙,步步轻巧,仿佛生怕惊醒了海与岸的睡梦。海风凉意丝丝,携着咸腥气息,却也吹来了清冽的爽利。此刻,乳山湾的牡蛎,正静静在海水深处酝酿着丰饶的滋味,等待向人间传递大海的乳汁。
牡蛎,本地人唤作“海蛎子”,是这方海慷慨赠予人们的一味厚礼。渔民们于海水中布下浮漂与缆绳,一串串吊养的牡蛎便悬垂于海面之下,退潮后显露出来的海滩上,牡蛎形状各异,挤挤挨挨,却显出某种浑然天成的秩序。
刘船长是经验丰富的渔人:“渔人们一般 6 点下洋,一共三个多钟头就上岸,咱乳山没有工厂和各种污染,同样的个头,乳山牡蛎就是比别的地方好吃。”乳山的牡蛎养殖海域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既不贫瘠,也不营养过剩,所以养成的牡蛎肥而不腻,吃起来还有一丝回甘。游人慕名而来,往往只为舌尖上那一点极致的鲜甜,用刀尖探入牡蛎壳缝,手腕轻轻一转,“啪”一声脆响,壳中便露出软嫩的蛎肉,接着便是大快朵颐,并抑制不住地发出赞叹声。
渔船“突突”靠岸,舱内牡蛎倾泻而出,堆积成小山。商贩的叫卖声、买家讨价还价的争辩声、铁锹铲动牡蛎的摩擦声,是乳山这座小城特有的交响乐。刚上岸的蛎子被装箱,码得整整齐齐,带着海洋的气息,奔向四方餐桌。乳山每天消化着大海的馈赠,又将这份海味输向远方。
老街的石板路旁,小茶馆里飘出茶香,老人们呷着茶,闲话鱼汛与天气,在他们的交谈中,海不是风景,而是祖辈相传、朝夕相处的日常。
小城慢生活
乳山的海,岂止是牡蛎丰饶的舞台?银滩、小石岛村、宫家岛、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处处都是美景,转角皆是风情。
乳山的小,是恰到好处的舒适。从城东到城西,街头巷尾,熟人相遇,一声带着海蛎子味的“吃了吗?”便是最朴实的问候。菜市场里,刚从渔港卸下的海鲜还带着海的咸腥,摊主与主妇熟稔地讨价还价,斤两之间,是人情往来的温度。这种“三十分钟生活圈”的便利,让小城的日常充满了可触摸的质感。
乳山因境内耸立于乳山口湾南岸浑圆挺拔的大乳山而得名。但这座城市不仅有山,更拥有 192.61公里黄金海岸线。自驾在 200 余公里的旅游公路上,山、海、湾、滩、岛、泉等风光皆具。近年来,乳山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聚焦打造山海相依、宜居宜游、自在康养的休闲旅居度假首选之城。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网红打卡地”应运而生:海风轻拂的“风从海上来”、峡谷奇观“神龟卧三峡”、充满欢乐气息的“牡蛎欢乐城”……它们共同绘就了乳山的魅力。
乳山的海是慷慨的,牡蛎滋养着这方水土;乳山的小城却是内敛的,它不张扬,却处处体现着人间生活的真善美。乳山的魅力,不在车水马龙的霓虹里,而在海风拂过的街巷、市井烟火的气息,以及人与海之间那份无须言说的深情默契里。
随着高铁的呼啸而至,独属于乳山的时代发展新篇章已经开启,牡蛎文化节热闹非凡,“坐高铁来乳山站站”“乳山生蚝免费吃”等特色活动应有尽有,来乳山,品尝最鲜美的牡蛎,邂逅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