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国色”引“芳华”

作者: 郭笑

编者按: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花卉文化中,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姿态,被誉为“花中之王”。而山东菏泽,这座黄河冲积平原上的古老城市,则因牡丹而闻名天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牡丹之都”。菏泽与牡丹的缘分,跨越千年,从最初的野生花种到如今的产业盛景,牡丹不仅塑造了菏泽的文化底蕴,更赋予这座城市无限生机,使其在旅游、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绽放异彩。让我们尽情领略牡丹之美,沉浸式感受牡丹震撼的生命力,一睹盛世芳华!

花开盛世牡丹华章

“花开盛世”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摄影暨短视频大赛自2021年创办以来,历经四届深耕,以牡丹为魂、以镜头为笔,书写了一部融合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华彩篇章。

作为国内外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牡丹主题影像赛事,其评委阵容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堪称国内同类赛事标杆。中国摄影家协会以及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多位主席、副主席等业界权威曾多次担任评委,阵容规格之高彰显了赛事的专业高度践行了文化使命。

四届大赛累计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海外投稿六万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牡丹的绝代风华,更以影像之力推动牡丹文化从地方名片升华为国家文化符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典范。作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凭借其千年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这场艺术盛宴的核心舞台。大赛从单一摄影竞赛逐步发展为融合短视频、覆盖海内外的综合性影像平台,这不仅是对牡丹之美的礼赞,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大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题材的多元拓展上,更在于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从传统摄影到短视频,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艺术边界。这些创作不仅记录了牡丹的自然之美,更延伸至牡丹与人文、生态、时代的关联,使牡丹摄影成为传递和谐、传承文化的载体。

四载耕耘,四度花开。大赛的影响力早已超越艺术领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强劲引擎。面向未来,“花开盛世”中国牡丹之都牡丹摄影暨短视频大赛以影像为纽带,让菏泽和中国牡丹从一方沃土走向世界舞台,从自然之美升华为文化之魂。随着技术的革新与文化的交融,这一赛事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形式,续写牡丹艺术的盛世华章,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菏泽力量”。(文/杨科)

一朵花与一座城的千年情缘

牡丹,作为中国的本土花卉,有着近两千年的华夏基因,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早在《诗经》中就有“芍药之华,牡丹之荣”的记载。

菏泽作为牡丹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牡丹被赋予“富贵”“雍容”“国色天香”的美誉。在春日盛放的名花中它不是最先开放的,却是最有气场的。它的盛放,不是争宠,而是从容,是天生的贵气与底蕴。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名句,足见当时牡丹的盛况。

自明代起,牡丹之都山东菏泽便成了牡丹注定的故乡。因黄河多次改道,菏泽附近形成了冲积平原,形成了当地半淤半沙的土壤。这肥沃深厚的土层,托起了牡丹发达的根系,让菏泽的牡丹在六百年的时间里花开花落,从未失约。据《曹州府志》记载,明代时,菏泽(古称曹州)的牡丹栽培已颇具规模,成为皇家御用贡品,甚至远销海外。清代乾隆年间,菏泽牡丹种植更是达到鼎盛,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每年谷雨前后,便迎来了菏泽牡丹最美的时刻。作别春光,莫负繁花好景,满怀热烈,跃入炽热盛夏。若说花中有气魄者,必有牡丹。它不必妖娆,也无需娇弱,一开就是群芳无声,花未开,骨架已亭亭;花一开,万象皆失色。花开不语,却赢尽风光。牡丹之所以贵,不只是因为美,更因为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审美与寄望。唐玄宗李隆基大赏牡丹,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等文人以诗词咏之。它的艳,不媚俗;它的盛,不浮夸。它象征着富贵吉祥、昌盛繁荣,也象征着气定神闲、不争而胜的自信。

从盛世花韵,到匠心传承

菏泽牡丹的美不仅在花园中绽放,还闪耀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星河中,作为“牡丹之都”,菏泽不仅以牡丹种植闻名于世,更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牡丹非遗文化体系。从栽培技艺到民间艺术,从饮食文化到节庆习俗,牡丹已经深深融入菏泽人民的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文化基因。

当一片瓷遇到一朵花,菏泽牡丹的悠久栽培历史和陶瓷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菏泽的特色新派美术瓷种。菏泽牡丹瓷烧制技艺源于宋代,通常采用优质高岭土或有着“白如雪,润如玉”美誉的白瓷土。

匠人们以菏泽牡丹为原型,运用雕塑造型、镂空捏花等工艺,全手工捏制每一片花瓣、花蕊、叶子等,再进行组装。经过原料研磨、拌浆、滤泥、塑形、晾干、素烧、施釉、釉烧等多道工序,在高温下多次烧制而成。其最大特点是花瓣立体感强,色彩经久不褪。

除了牡丹瓷,牡丹木雕也是匠人歌颂牡丹的载体。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工匠木雕基地,一朵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在聋哑小伙刘海波的手中纵情绽放。今年23岁的刘海波是山东聊城茌平人,一级多重哑残疾,两年前来到菏泽学习木雕。除了在工作台前雕刻,身残志坚的刘海波会在休息期间自学素描,训练更为扎实的基本功。

透过刘海波的作品,一个个牡丹木雕绽放出朵朵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

不同的介质,相同的匠心,菏泽市牡丹区刻铜艺人郑建林把牡丹的神韵与高超的凿刻工艺相结合,以铜为纸,以刀为笔,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牡丹造型在铜器表面跃然呈现。他结合菏泽地域文化,拓展了刻铜传统的题材,使菏泽牡丹、戏曲等元素都得以呈现。这不仅为刻铜技艺的保护传承发展作出贡献,也宣传了菏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世花韵的传承还体现在定陶的“皮影之家”。定陶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克献是皮影的第七代传人,冯克献家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之家”,其子女、孙子等个个都会表演皮影戏。冯家人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牡丹元素,使皮影制作更具有地域特征,表演形式更丰富多彩。在牛皮上镂刻牡丹也成为这家人的“绝活”。老冯常说,牡丹是他们家的“富贵花”。

从花开花落,到四季常春

过去,菏泽牡丹的盛花期仅集中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游客只能在短暂的花期内一睹牡丹芳容。然而,随着现代园艺技术的发展,菏泽通过温室培育、品种改良等手段,实现了牡丹的“四季开花”,使牡丹旅游从季节性活动转变为全年可体验的文旅项目。如今的菏泽,拥有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众多牡丹主题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尤其是“中国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花卉节庆品牌,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

牡丹的经济价值远不止于观赏。近年来,菏泽积极推动牡丹产业向深加工、高科技方向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牡丹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誉为“植物油中的黄金”。菏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籽油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市场。牡丹花瓣和根皮可提取精油、抗氧化成分,用于护肤品和保健品的研发,市场潜力巨大。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菏泽的牡丹药材加工产业也在稳步发展。

郭海英,是山东悦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公司成立之初,她就将发展有机牡丹、生产有机牡丹产品作为创业的初衷和发展目标。2019年1月,该企业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有机检测、没有任何有害化学成分的高效农业示范园。

公司每年可生产牡丹花蕊茶2.42吨,有机牡丹籽油50万套,综合产值达到600余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00余人。该公司紧紧围绕有机种植、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创建“名、优、新、精”的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其有机生产的特性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既塑造了品牌的个性特色,又丰富了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品牌价值,同时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政府巧搭台,企业唱主角,百姓得实惠”。近年来,菏泽牡丹产业的风生水起不仅有效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电子商务、人流、物流、资金流动汇集,形成一业兴百业旺,全方位、全产业链蓬勃兴起的繁荣景象。

张莉,网名“牡丹姑娘”,生于牡丹之乡,自幼酷爱牡丹。为了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牡丹,她上学专攻插花艺术课,回乡后还专门租了冷库存花,她通过网络结识的天南海北插花爱好者,有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珠海、广西、东北三省等地300多人。她分高、中、低三个级别为大家讲解牡丹插花的艺术和美学,来上面授课的学员也络绎不绝。

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每逢佳节,亲朋好友买牡丹相互赠送已成为人们新的时尚消费需求。在全国城市的年宵花市场上,多数催花牡丹来自菏泽。近年来,菏泽牡丹在全国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菏泽牡丹催花技术的日渐成熟和互联网的助力。花随人意应时开,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还拉长牡丹的产业链。

据统计,菏泽牡丹产业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带动数十万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菏泽与牡丹的千年情缘,不仅是一段关于花卉的历史,更是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传奇。从古代的皇家贡品到今天的地区支柱产业,牡丹始终是菏泽的灵魂所在。未来,随着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菏泽牡丹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继续书写“一朵花改变一座城”的盛世华章。

(编辑/郭笑设计/蔺震)

上一篇: 小时候
下一篇: 从铁合金厂区到网红公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