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合金厂区到网红公园

夜色中,铁合金 1971 工业遗址公园被灯光重新点亮

济宁市邹城市崇义路上,高楼林立间,黄土、绿植、钢铁、红砖在同一空间完成汇集。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这一座在2023年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工业遗产的工业遗址公园,在与人的互动空间中,实现工业记忆的跨时代传承,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标志性工业遗址,讲述着工人、工厂与城市生活的故事。

翻开山东鲁南铁合金厂档案,看历史中的奋斗者

在建厂初期《关于烧结实验的情况简报》中记载了一群“与钢铁较劲”的奋斗者。“支部书记马连元同志带病亲临现场指挥 ; 技术员刘爱珍同志也到现场靠上去具体抓 ; 老工人王怀千、张德钦同志从配料、支炉、生火到布料,每个工序都是边带头实干边进行操作技术指导;青年工人同志们发扬了不怕热、不怕累、不怕苦的‘三不怕’精神,干劲冲天,坚持战斗;女工人同志们也不示弱,她们冒着烟熏火燎,同男同志并肩作战,充分发挥了半天边的作用……”这样的具体案例在档案中数不胜数。炉前工在千度高温旁挥汗如雨,技术员为实验成功彻夜钻研,女工们肩扛布袋除尘器的滤料来回往返成为车间的常态。

“风机少,就积极从泗水铁厂寻找图纸配合机动车间自己制造。没混料机大家就靠一双手用铁锨混料,并想办法用水泥拌机试验混料。”点点滴滴的行动,一点点凝聚出“勤恳踏实、无私奉献”的企业文化和钢铁精神。因为有精神支撑,工厂效益不断提高,带动了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工业化转型。这座工厂最终成为邹城一代人安身立命的“家”,工人们共同创造出山东鲁南铁合金厂辉煌历史,成为山东工业自强不息的缩影。

走进铁合金1971遗址,听岁月里的机器轰鸣

高炉、热风炉、料仓、布袋除尘器、铸铁机、烟囱……这些曾轰鸣作响的庞然大物,如今虽然褪去了生产的喧嚣,静置在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但他们承载的是一个时期的希望与辉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的钢铁制造技术,仍然停留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欧美近30年。1971年,为响应冶部“三大、五中、十八小”部署和国家“小三线建设”号召,鲁南铁合金厂在邹城拔地而起,拉开了山东冶金工业的序幕,成为山东省首家硅铁、锰铁生产企业。1974年,两座锰铁高炉建成投产,炉火熊熊,鲁南铁合金厂正式走向规模化生产,这也给了其承担山东省锰铁生产指标重要部分的机会。

火车带来了新时期的希望。1979年,铁路专线通车,为鲁南铁合金厂带来了生产原料,提高了铁合金厂对外运输效率,也方便了人才交流与后期市场扩张。1980年,鲁南铁合金厂建立起科学技术研究组,围绕产品质量升级、节约能源材料等开展科学研究,成为国内首批成立科学技术研究组的钢铁工业企业之一。1988年,青岛钢厂与鲁南铁合金厂合并,发展出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我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钢铁工业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结构性调整,钢铁需求由短缺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

1999年,鲁南铁合金厂完成中心转向,生铁出口量达到年产量的80%,到2001年,出口额达1208万美元,列全国第475位。“鲁峰”牌生铁走出邹城,荣获全国冶金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好评,带动了地区协调发展,鲁南铁合金厂真正成为当时的“明星企业”。

直至2009年,铁合金厂完成其历史使命,才被政策性关废。

打卡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赏工业风的新生画卷

机器停止运营,工人或转岗、或退休,一代企业辉煌落幕,但记忆却在与工业遗产地的交互中得到传承。2018年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邹城规划将“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将铁合金片区规划为遗址公园。工业遗址以生产设备区为保护主体,以公园为载体,经过改造呈现给邹城市民,将其命名为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火车头6865号,停驻在公园入口铁轨上,成为标志性打卡点,带乘客“开往”半世纪前。高炉与热风炉褪去灼热的外壳,成为公园的视觉中心,夜晚灯光勾勒出硬朗的轮廓;硅钙肥仓被改造成网红咖啡厅,在给游客一个温馨美丽的歇脚处的同时,让老厂区重新焕发出时尚气息。

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逐渐在社交平台下成为“解锁Citywalk出片地”“工业废土风打卡地”词条中的常客。如今“可游可赏的休闲场所”“老物件的故事感”“工业废土风拍萧瑟落寞感大片”“i人出片宝藏地”让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中的老物件引起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现场很酷很赞”“钢铁性好美好有冲击力”的反馈搭建起工业遗产与现代年轻人沟通的桥梁,“逛着公园我又想起了我爷爷奶奶说过的在工厂的日子”“我爸妈在这里给我讲他们的故事”“我好像与那个时代有了交集”的感触让工业设备与人的交集扩大化,记忆在“逛”中苏醒,记忆也在“逛”中得到延续。

工业遗产往往与城市记忆与几代人回忆相挂钩,但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如何保存工业遗产记忆,如何唤醒人们记忆,将实体遗产转化为城市文化底蕴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1971铁合金公园给出了自己的答卷,建立起工业设备与人的交互空间,将曾经的生产空间转化为文化体验的殿堂,让曾经的经济支柱蜕变为精神地标。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编辑/陶冉设计/蔺震)

专家点评:

姜波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评审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

铁合金厂是近几年山东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比较典型的个案,它将城市开发与工业遗产保护有机结合,并深度挖掘了铁合金厂的历史文化。它将科学艺术价值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吸取了国内外的优秀设计个案,成为邹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城市中工业遗产的亮点,同时带动了周边的发展。

铁合金厂的遗产保护方式、展陈的手段,以及与城市更新结合的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对于邹城这样的县域来说,十分难能可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