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三组,一城双魂
作者: 杨超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兰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黄河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兰州的辉煌篇章。兰州所在的甘肃省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遗存。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出独特的﹃河陇文化﹄,留下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珍品,呈现出灿烂多姿的文化风采。这些文化和文物珍宝,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坐落在黄河之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陇原大地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存;以其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润泽着黄土大地上的人们。﹃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通过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兰州出土的史前彩陶、东罗马鎏金银盘、《金城揽胜图》,我们得以窥见这两种文化的瑰丽与传奇。
《金城揽胜图》:
绘描依山带河的兰州胜境
《金城揽胜图》是创作于清代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长150厘米,宽83厘米,是同治光绪年间,兰州民间画家马五绘制的兰州府治所在地——皋兰县城的山川形胜城郭图,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幅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画面中,皋兰山脉的树木葱郁,五泉园林的殿阁峻峨,湍急奔流的黄河尽收眼底。河面上,镇远浮桥正待合拢,两侧的白塔和嘉福寺隔岸相望,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兰州的古城风貌和山水之美,更深刻地反映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也滋养了兰州这片土地。《金城揽胜图》正是这一文化的缩影,它让我们领略了兰州的古风胜景,也使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兰州出土的史前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河畔瑰宝
兰州出土的史前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彩陶器皿大多出土于兰州地区的墓葬遗址中。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中,除了众多坛坛罐罐,还有一件来自于4800多年前的独特乐器:弦纹彩陶鼓。弦纹彩陶鼓,1998年永登县出土,泥质橙黄陶。陶鼓两端各有一耳,用于系绳。一端为喇叭口,另一端为罐形口,喇叭口外有六个爪突,用于固定鼓面。施黑彩,口沿内绘锯齿纹,鼓身绘旋纹。这件陶鼓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
这些彩陶不仅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珍贵资料,更是我们了解古代兰州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彩陶,我们可以想象到古代兰州人民在黄河之滨辛勤耕作、渔猎采集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东罗马鎏金银盘:
丝绸之路上的传奇珍宝
东罗马鎏金银盘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出土于甘肃靖远县北滩乡。这件银盘直径31厘米,高4.9厘米,重3190克,表面鎏金大部分虽已脱落,但仍可见其精美的浮雕纹样。银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充满了异域风情,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蜥蜴、蜜蜂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是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头像;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盘中央高浮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青年男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
这件银盘不仅是东罗马时期的艺术品,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它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古代,东西方文明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必要之地,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东罗马鎏金银盘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兰州出土史前彩陶、东罗马鎏金银盘、《金城揽胜图》,这三组文物共同展现着甘肃的黄河文化与丝路文化的瑰丽,展现着甘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图片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