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兢喆:擎艺术之笔 绘沟通之桥
作者: 止戈
在澳洲华人的媒体报道中,“惊蛰”这个笔名比本名李兢喆更为人熟知。启蛰惊雷,迎来仲春。李兢喆正是出生在惊蛰这个节气。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为仲春之月,是代表能量迸发的月份,反映了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李兢喆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作为自己的艺术系列主题,其本心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典型的白羊座,专注执着、开朗直率是李兢喆的代名词。生活中的她是一位性情中人,从不因附和人群而掩饰自己的想法。她的“做自己”讲求“和而不同”,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同时,她亦将真情实感毫无保留地表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在国内从事数十年编辑工作后,她已经有房有车并按部就班做到了副编审,还负责管理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画廊,却毅然放弃国内积攒的一切,只身前往澳洲著名艺术学府COFA(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进修艺术管理专业,在沉淀自身的同时,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多元化的艺术人文。
整装待发、重新创业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在COFA,中文系出身的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对梦想的强烈执着,让她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李兢喆通过艺术创造焕发对生活的激情,也为生命注入了更多的新鲜感。
在艺术保护和版权课程上,她选择研究中国敦煌文化遗产归属与版权问题。她质问了当年在战乱中来到敦煌的西方学人,是探险者还是偷盗者,是发现者还是文化破坏者或利益攫取者?并指出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里的敦煌遗存归属问题和版权权益的后续与现况等问题,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并获得全校师生的尊重。
在创作自由与美学原则和社会道德伦理关系课题上,她质疑了澳洲社会实践中的双重标准,强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在院长霍华德教授的指导下,她完成了关于“澳大利亚当代绘画与艺术产业”的毕业论文,后又走访了大批艺术家工作室,延展编辑了《澳大利亚当代绘画》,于2005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本介绍澳洲当代绘画的书册。
在习得大量的艺术理论和策展知识之后,李兢喆开始追随创作本心去深造油画、铜版画及陶瓷艺术。在这条充满挑战的求学路上,她所获成绩离不开导师的知遇之恩。“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回顾往事她如此感叹道。她将在追求艺术道路上对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伯乐”们铭记于心。
李兢喆时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每一个合适的时间都做了恰当的事情和正确的选择。即使这一路走来也偶有挫折,但她将这视作一件件幸事。她常说:“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挫折丰富了她的经历,也促使着她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这一路走来,她从未因种种诱惑扭曲原本清澈的信念与正直的内心。
艺术创作带给她的欢愉,发自内心且无可替代,她十分享受手工打造一件件艺术品的过程。她始终认为“做艺术就是要感性,不断去探寻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对当下的自己诚实也是对艺术的尊重”。“过去我做编辑、做艺术评论、做策展人、举办活动,一直都在为他人工作,现在我也想要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工作、去投入。”
她追求艺术的色彩。瓷器因烧制而成的色泽,是自由且富有生命的。在技艺更新前,绘制纹饰的初期统一呈灰色,而最后烧制出的成品色泽会因时间、温度、湿度等各个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千差万别,不到出窑时刻谁也无法确定它的成败——这,也是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精彩所在。李兢喆认为这才是艺术应该有的样子。
自由,是一种创作状态。她将社会给予自身的反作用力折射到自己的作品中,将真情实感毫无保留地展现。这是一种不带偏见的沉浸,亦是一种自由的释放。李兢喆抛却世俗偏见、商业价值和他人喜好,将自身的独立思考、独有的生存状态和个人喜好摆在首位,并贯穿整个创作过程。通过在艺术上放任自己,她获得了内心的自由,并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李兢喆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积极投身各项公益活动中。2019年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山火肆虐,死伤无数,数千人流离失所。为此,Live in Art Sydney (悉尼生活艺术空间)发起了 “聚沙成塔,滴水成川” 慈善义拍活动,她第一时间响应,并发动周边艺术家积极参与,用艺术的力量践行着社会责任。其作品在义拍中获得众多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拍卖所得善款最终被全额捐入新州野外消防局。
在这个被四海包围的南方大陆,李兢喆用自己半生的成就塑造出了一股心安命定、平平淡淡过春秋的力量,不必惊动波澜,也不必声名远噪,这股来自内心最坚定的力量赋予了她面对生活琐碎的勇气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无尽动力。
(编辑/张媛媛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