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坊一门一桥 道引千古意
作者: 王枍
进入万仞宫墙甬道后,孔庙的下一处风景就已经进入视线。金声玉振、棂星门、太和元气、至圣庙坊,孔庙的四座门坊高低错落,让人一眼千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庙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孔子的无上地位和孔子之学的博大高深。孔庙的建筑及牌坊匾额碑刻,就是其载体。而孔庙古建筑群中的坊、门、楼、殿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完整表达后人对孔子的尊崇。这短短60米内的四座门坊,就如同一首宏大音乐的序曲,让你在初始就体会到旋律的优美和意境的深远,引领我们去参详这流传千年的古意。
金声玉振
进入宫墙之后的区域,实际上有五座牌坊、一道门。除中轴线上的金声玉振、太和元气、至圣庙三座石坊之外,东西还各有一座木质牌坊——德侔天地与道冠古今;中轴线上一座门为棂星门。五坊一门,无一不在颂孔子之学、尊孔子之位。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古代音乐是八音齐奏(有8类105件乐器)。其中,编钟、编磬作为“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金声”“玉振”分别指“钟”“磬”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而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金声玉振坊后的“棂星门”,实际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又名“天田星”,在众多星宿中,古人认为它主管教化,“主得士之庆”。因此,曲阜孔庙第一道大门以此命名,正是赞颂孔子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历史功绩。而古代帝王凡祭天先祭棂星,寓意祭祀孔子的规格如同祭祀天一样,“尊孔如尊天”。太和元气则取自《易经》,古人认为是太和元气哺育了世间万物。这里把孔子之道比作太和元气,显示了孔子思想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1729)宣圣庙坊改名至圣庙坊。“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与至圣先师相呼应。东西两侧德侔天地与道冠古今之意,今天也相对容易理解。他们与中轴线上的门坊遥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学者杨朝明所说,“孔子的‘道’与‘德’,从古至今,在天地之间,成为滋养和哺育历代中华儿女的‘太和元气’”,未来也将继续为人类的和睦与和谐作出贡献。
大道至简
五坊一门构成了孔庙第一组庭院空间,把古人对孔子的尊崇密集地传递给来者。坊门的建造者,没有使用华丽的结构与装饰,反倒以简朴的形式,传达着孔子及儒家思想与天地参的无上境界。
中国传统的牌坊高度都在10米左右,而这里的门坊只有6米上下。金声玉振坊与太和元气坊从形式到大小几乎完全相同,都为三间四柱冲天柱式石坊,四根八角石鼓夹抱楹柱顶饰莲花宝座上,各蹲踞一只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石纹。自明嘉靖年间建成,距今已经有近500年的时间,中间历经康熙七年(1668)的特大地震仍保存完好,可见建筑结构之可靠。
棂星门与至圣庙坊的结构更为简约。而作为孔庙第一道门的棂星门,在明代还是木质结构,乾隆年间改为石质。说到棂星门,导游可能会给你讲述一段乾隆造字的故事。“棂”的繁体字为“欞”,当年乾隆题字的时候,觉得“欞”字笔画太多,同“星门”二字写在一起,笔画粗细很难统一,就自作主张,把右下部的“巫”字给去掉了。不过这只是戏说,乾隆当时真正的想法也无人能知。
其实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有“櫺”字:“楯(shǔn)间子也。从木霝声。”楯为栏杆的横木。元代《古今韵会举要》注明:“欞,通作櫺。”所以在古代,这两个字本身就可通用。
德侔天地与道冠古今两座木牌坊东西相向而立,黄色琉璃瓦和庑殿顶都在昭示它们的高规格,繁杂的榫卯结构层层叠叠,让人惊叹古代匠人的精湛手艺。
泮水流韵
在这五坊一门构成的空间里,一汪碧水横穿而过,一座石桥跨于水上,让本来略显局促的空间,灵动了很多。这就是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泮水、泮桥。
古代,人们称半月形水池为“泮”。泮池,又称为“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孔庙,集祭祀孔子与育才功能于一体,故又称“学宫”和“文庙”,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孔庙可建泮池。与之相伴建在古代学宫里的泮桥,既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形式体现,也是孔庙建筑的一部分。曲阜孔庙的泮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位于金声玉振坊和棂星门之间,为单孔石桥,桥面的石阶上雕有双龙戏珠图案。
过泮桥后,棂星门前的红墙下东侧,还有一座碑值得关注,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下马碑”。封建时代,所有来曲阜孔庙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见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即便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以示对孔子尊崇之意。该石碑本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清代建造,西侧的石碑一度被损毁,1995年复建,东侧为原物。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是穿过万仞宫墙进入孔庙的起点,寓意孔子思想如同编钟、编磬的奏鸣,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高雅纯正,绵绵不绝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棂星门”三字为乾隆皇帝手书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坊额为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
至圣庙坊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代雍正七年(1729)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极具威严、庄重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