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谓集“大成”

作者: 房伟 王枍

孔子之谓集“大成”0

十三碑亭北,有前后三出陛、两边为坡道,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门楼,名曰“大成门”。这是孔庙第七道大门,进入大成门,就真正走到了孔庙的中心区域。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是孔庙的象征,也是孔庙祭祀的中心场所。孔庙建筑就像凝固的音乐,如果把它看作一部完整的乐章,大成殿无疑就是这部乐章的最高潮。

“大成”之名作为孔子的代称,源自《孟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依此下诏“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因此,宋代修建文庙,遂命名大门为大成门、大殿为大成殿。

大成殿前,是孔子讲学授徒之处——杏坛。大殿的四周,环以廊庑。这里不仅供奉有孔子,更有四配、十二哲及历代先贤156人。这些先贤的名字汇聚到一起,就是一部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黄瓦飞龙  雄伟无双

孔庙本应该称为“文庙”,虽有历代圣贤哲儒从祀,但毕竟主祭孔子,所以大成殿的规格代表了孔子的地位。今日所见阙里孔庙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殿高24.8米,面阔45.8米,进深24.9米,建在2.1米高的台基之上,更显其高大,进一步突出孔子的崇高地位。

大成殿主体建筑为重檐九脊歇山顶,斗拱交错,黄瓦飞龙,雕梁画栋,可谓气势雄伟,金碧辉煌。九开间也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它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正中悬挂“大成殿”匾额,为清朝雍正皇帝御书。

大成殿最吸引人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无疑是前檐的十根龙柱。每根龙柱雕有升龙、降龙各一条,二龙争戏火珠,龙身周围以云纹做填充,龙柱最下端有海水珊瑚。十条龙柱各具特色,显然出自不同匠人之手,云龙的雕刻凸起近10厘米,无论远观近看都十分震撼,更显大成殿的华美壮丽。

除正面十根龙柱之外,大殿的侧面及后方还有八角石柱,布满线刻的小幅云龙图。

历史上,大成殿也多次重修。“大成殿”之名虽然定于宋代,但它的建设却始于唐朝,那时的大殿称为“文宣王殿”,阔5间,基址约在今大殿前的杏坛。宋天禧二年(1018)大修时移至今址,并增扩为7间。后来,大成殿多次因火灾等受损,后又多次改建、扩建。明成化年间扩为9间。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是清雍正年间大火后重建而成。

万世师表  斯文在兹

大成殿的高贵气质不仅源于其高大而奢华的外表,更源于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大成殿承载着孔子儒学的精神,代表着历代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与认知。殿内正中端坐孔子像,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以及孔门四科其他弟子和南宋的朱子等十二哲分列于两旁。

除了殿内陈设的礼器和乐器,大殿悬挂的对联与匾额格外醒目。大成殿外柱有清世宗雍正的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殿内前后柱有清高宗乾隆的楹联,前联是“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后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从康熙至宣统年间,大成殿有9块御制匾额,依次为康熙所书“万世师表”,雍正所书“生民未有”,乾隆所书“与天地参”,嘉庆所书“圣集大成”,道光所书“圣协时中”,咸丰所书“德齐帱载”,同治所书“圣神天纵”,光绪所书“斯文在兹”,宣统所书“中和位育”。

这些楹联和匾额的赞颂之词,其实是对孔子“集大成”历史地位及对中国深刻影响的准确描述。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文明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孔子的思想高峰正是建构在三代时期的文化高地之上。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特别崇尚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向往王道之治,致力于传承先王之道,以教化世道人心。

杏坛讲学  桃李千古

大成殿本身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而当其与殿前的杏坛、两侧的廊庑融为一体,世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崇就被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杏坛居于整个主殿院落的中央位置,其地位几乎与大成殿等同。“杏坛”一词出自《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北宋天禧二年(1018),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当时杏坛还是露天的砖坛,金代建屋,明代改为重檐方亭。

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与教育密不可分。他心系天下,关怀苍生,创立私学,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弟子三千,可谓桃李芬芳。大成殿内四配、十二贤,东西庑156位历代先贤先儒,皆可称孔子弟子。其中不乏大众熟悉的名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

大成殿前,历代有无数士子学人来瞻拜祭祀,人们耳濡目染儒者成圣成贤的荣耀,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儒家的人文理想与道德情怀。他们视孔子为信仰,以孔庙为归宿,激励许许多多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与脊梁。清末,有一位自号“梦醒子”的文人曾言:“人至没世而莫能分食一块冷肉于孔庙,则为虚生。”

站在杏坛前仰望大成殿,我们仿佛看到孔子端坐正中,侃侃而谈……金声玉振,弦歌抚琴,文化的传承从不受时光的阻碍,只会在其中愈发厚重、醇香,滋养万世。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的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殿中悬挂有10块匾额、3副对联

位于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一个象征。

北宋天禧二年(1018),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