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眠:诗意行者 水墨世界

作者: 陶冉

赵无眠:诗意行者 水墨世界0

一尺花园文化空间,隐匿于济南繁华街巷的一隅,古朴的砖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精心设计,引得很多年轻人和游客前来打卡,品味老济南的新韵味。相传,这处院落所在的位置就是清末著名作家刘鹗笔下《老残游记》中记载的高升店客栈。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尺花园的艺术顾问,当代艺术家赵无眠。

少年墨趣

赵无眠的父亲曾是一名美术老师,这使得赵无眠从小便与书画结下了缘分,因为父亲的缘故,家中常有书画墨香,五六岁的他便开始临摹各式各样的图案。回溯往昔,彼时的他,或许还未曾预见到,这最初的邂逅,将如星星之火,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成燎原之势。在成长的道路中,画画渐渐成为他的兴趣爱好。不过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赵无眠并没有选择美术学院,而是选择了政法行业。阴差阳错,后竟又因为高考作文满分、语文单科成绩全省第一名,他被学校调整到了文学系。毕业后,他选择成为一名记者。

这看似与绘画分道扬镳的道路,实则如涓涓细流,悄然滋润赵无眠内心的艺术土壤,为他日后走向艺术世界埋下了生发的种子。

在报社工作期间,赵无眠时常需要进行暗访和深度调查,每一次与受访者的深入交流,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度挖掘,都让他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并对人性、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赵无眠逐渐意识到,尽管文字能够记录事实,但只有艺术才能让他更加自由地挥发内心的情感,于是他便开启了“弃笔从画”的人生。

忘我之境

最初,他沿着齐白石、八大山人、徐渭等大师的写意绘画之路追寻中国传统绘画意境。后来得遇吴冠中先生,赵无眠被其“一切技法都是奴隶”的艺术理念所惊醒,“方知此前被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的技法所奴役久矣”,也因此开始对“绘画的形式美”格外着迷,在自然抽象主义绘画道路上进行持续探索。他把朱德群、吴冠中、赵无极“留法三剑客”的艺术风貌融为一炉,展现一种形式的、自然的、抒情的、抽象的美。

“中国禅宗文化中讲,参禅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其实对应的就是绘画的写实阶段;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其实就是进入了抽象思维阶段。世界范围内绘画目前基本在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上发展,虽然每个方向都有伟大作品问世,但是在这两个方向之外,是否还有第三条路?”赵无眠说。

每个艺术家都在苦苦思索这一问题,而实际上,中国的禅宗已经在几百年前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然,到了这第三个境界时,所谓看到的山水,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而是心灵所看到的,至少也是提升了一定高度看到的山水。就如过去没有飞机,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山水,而一旦飞到高空,我们看到的山水已成另一番景象。

在赵无眠看来,画画其实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画画时,灵魂与自然是高度统一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非是艺术的最高追求,造化与心源“合而为一”才是极致境界。当想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抽象,不再突出自我。每一次创作,都当作一次修行,一次个体和宏观的对话,一场个体宇宙和客体宇宙交流的机会。由此发现了墨和宣纸之间的媒介是水,并解开了水的密码,这密码就是“势”,通过对水的应用,留住“势”的瞬间,让墨在宣纸上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

国际视野

赵无眠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水墨画上,还体现在他的装置艺术和综合材料艺术中。他善于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又有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艺术体验和思考空间。他的作品展览于威尼斯双年展、法国秋季美术沙龙展、米兰世博会等国际大展,并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逐渐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

赵无眠的艺术之旅,是一段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国际的探索之路。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具有无限可能。

(编辑/陶冉  设计/蔺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