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不应被网络放大的情绪
作者: 戴天恩“过年多大啦?”
“不小啦!”
“找工作了吗?在哪上班?”
“现在在WPS上班,在PPT部门工作,但是最近领导让我当Excel项目负责人,同时我还得当Word部门的二把手,老累了!”
“这么忙得赚不少吧!”
“哪有啊!一个月也就不到一亿吧!”
……
如果你留意短视频平台上兴起的热点,便会发现,到了年根底下,最火的就是跟各类亲戚“缠斗”的这类视频。在脚本里,他们不像是能攀得上关系的亲人,更像是站在我们对立面的“审判团”。他们热衷于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上,利用各类扎心的话题来“攻击”年轻人,而年轻人也不甘示弱,用“已读乱回”来对“审判团”的提问进行异想天开的答辩。
此类视频底下,总有这样的高赞评论来表达自己的不吐不快:快给我送一批亲戚!我现在强得可怕!可见,在戏剧化的表达中,放大呈现人们的某种情绪,总能收割一批“感同身受”之人。

然而,放大往往伴随着夸张,而夸张则会导致事件的边缘化扭曲。
实际上,“七大姑八大姨”们被贴上“惹人嫌”标签的热心拷问,并非像脚本里被扭曲的那般充满恶意,相反,其底色却是一种笨拙的关心和小心翼翼的亲近。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总会被故意逗弄,问一些经典的问题,例如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等到年纪再大一点,就开始问“成绩”和“排名”。但其实,在长辈眼中,我究竟喜欢谁不重要,“以后要好好孝敬爸妈”才重要。理科成绩一塌糊涂也不重要,“考过去就不想了!过年好好玩”才最重要。最搞笑的当属我姥姥,老太太对数字大小看不上眼,只说着:“还能一天考出个状元来吗!”意思是要我持之以恒,不要把一时的成败放在心上。
满25岁,我进入了一个最尴尬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同龄人,有做生意赚了点小钱的、有成家生娃的,还有我这样继续读书面临毕业即失业情况的。这个年龄段的我们,似乎成了抵抗“过年审判”的主力炮灰。无论亲戚们从哪个话题抛出提问,都可能会成为直戳我们“命门”的利剑。
比如长辈们问我最多的,就是私人情感问题。像我这样的社恐人士,又不愿把自己的隐私当作谈资,即使心怀不满,常常也只能像个捧哏一样给足情绪价值,再打个哈哈糊弄过去,事实是我谈没谈恋爱、有过几个前男友,这些都不重要。
但此番拷问过后,“七大姑”“八大姨”们又会把自己在婚姻方面的毕生绝学讲给我听,讲谈恋爱不能只看优点要看缺点、讲婚姻就是重生,不要太早拍板结婚生娃、讲自己踩过的坑、八卦听来的别人踩过的坑,尽管这唠叨听得人耳朵起茧子,但言语之间,关切与担心清晰可见。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与长辈亲戚之间必然是存在着代际误会,而在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机制下,我们越是关注,就越发会被笼罩在与亲戚相互推拉、来回“缠斗”的信息茧房之中,对代际误会产生的不满情绪也会积累得水涨船高,从而让我们在恶性循环与自我内耗中迷失。
但其实,并不必带着放大镜去审视这份误会,更不必让它成为双方情绪爆炸点的引火线。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可以耐心地让谈话拉长一些,允许长辈以他们的方式接近我们,就会读懂这些“拷问”背后的关切。
当然,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拒绝回答,也可以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出去,例如打开电视,找个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或综艺,把八卦的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处。既可以找到共同话题,快速破冰,又不会产生亲友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可谓是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