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春节小盘点
作者: 杜雨可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更是各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尽管许多人对春节的习俗耳熟能详,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春节习俗和禁忌,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春节也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涌现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花样”。春节宛如一个蕴藏无尽奇趣的宝库,越去探索,越觉新鲜有趣,也越能让人领略到它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别样精彩。
姓氏左右的年夜饭时间:
通常大家都是除夕夜吃年夜饭,但有些地方不是,湖北部分农村地区,吃年夜饭的时间因姓氏不同而各异。姓“王”的,要在凌晨5点开始吃;姓“高”的,要在中午12点左右准备吃饭;姓“余”的只能在晚上6点开宴;姓“杨”的则要等到晚上12点钟以后才能享用年夜饭……
这一习俗的由来要追溯到秦国成功攻下楚国之后,由于战争,当时的楚国几乎荒无人烟,于是秦始皇下令让九江一带居民移居到楚国,这样既可以缓解当地人口压力又可以为楚国一带增添人气。迁移途中,人们到达楚国境地时间不同,为了纪念这次大规模的迁居,他们决定将抵达时间定为吃年夜饭的时间。
这一习俗记录了那次里程碑式的大迁徙,也是对湖北人民在大迁徙中克服万难的精神的歌颂。
怒江春浴:
在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有一种传统习俗——春浴,也叫澡塘会,该习俗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春浴通常在农历春节的大年初二到初七期间举行,傈僳族全家出动,扶老携幼,带上帐篷行装、几天的口粮以及节日里的美酒佳肴,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
关于春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两位傈僳族姐妹,阿芝和阿麻,她们聪明正直,美丽动人,因不愿屈服于恶势力而被逼跳下悬崖,死后她们的血液化作了登埂热水塘的泉水,让穷苦百姓洗澡除毒祛病。通过春浴可以洗去一年的辛劳和疾病,洗掉一年的过失和罪孽,迎来新年的吉祥和好运。
春浴期间,傈僳族的人们还会举行赛诗、对歌等活动,人们一边吟诗对歌,一边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傈僳族的历史、传说等文化元素在这过程中也得以代代相传。
猫猫狗狗过大年:
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开始忙碌着采买各种年货,而宠物界也悄然掀起一股别样的 “新年热潮”。

前菜鸡肉香桂团圆糕、主菜猪肉三文鱼开运水饺、甜点步步糕升……各大电商平台竞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宠物年夜饭套菜,价格不一,菜单上菜品品类丰富,菜名寓意美好,仪式感拉满,宠物们纷纷“上桌”过年。
有了年夜饭,当然也少不了新衣,电商平台上小猫小狗的过年战袍让“家长”们挑花了眼,有传统唐装风、萌趣财神风、俏皮生肖风、中国结元素风……
宠物的小窝也被装饰得充满了新年元素,门口贴着专属对联——“家财万罐,狗壮屋旺”横批“汪旺汪旺”,再挂上红色灯笼、彩色拉花,可谓年味满满。
此外,为了防止除夕夜的鞭炮声让平日里冷静自若的小猫咪变成“惊弓之鸟”,一些“铲屎官们”还摩拳擦掌地开始了防应激脱敏演练,提前用手机播放烟花爆竹,从低音量开始循序渐进地让宠物适应,真是做足了过年准备。
(编辑/王立群 杨超 郭笑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