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高跷:传承六百余年的民间艺术
作者: 屈大鹏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锣鼓声,德州市新湖街道办事处顺河社区小锅市街热闹非凡。在社区居民们的簇拥下,一场精彩绝伦的高跷表演正在进行。众多演员脚踩高跷,健步如飞,传递着生活的热情与活力,也展现出德州小锅市高跷这项传承六百余年民间技艺的魅力。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在北方地区尤为常见。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代。明洪武年间,伴随着发达的运河贸易,德州当地小锅市、小营、二郎庙角先后建立高跷会,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德州当地特色的高跷阵容和演出程式。
清乾隆南巡途经德州时,德州小锅市高跷会曾在运河岸边表演迎接。 “当年,我高祖父就是去北京学的艺。” 26岁的曲鹏,回忆起高祖父随漕运船只专程到当时高跷名气较响的通州拜师学艺的往事,神采奕奕。
演员们将高跷捆绑在腿上,使脚离地面80多厘米,踩在上面不仅要稳当,还要完成倒走、跨越、飞脚、鹞子翻身、鲤鱼打挺等高难度动作。高跷艺术集表演、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表演中锣鼓齐奏,其场面异常热闹有趣。
作为德州小锅市高跷第五代传人,曲鹏自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踩高跷技艺。他介绍说,表演的内容多选自民间故事传说,如 《水浒传》《白蛇传》《西游记》《仕女游春》等。在表演时,登场人物有7-9对不等,高跷表演中的角色多为头陀、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等。表演内容也主要是打棒、肩担、捉鱼、捕蝶等生活片段。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亲近感,使德州高跷在活跃当地的节庆气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州高跷这项以运河为“媒”传承至今的民间技艺,已经在小锅市扎根六百余年。千年运河见证了德州这一方水土的繁华与变迁,也记录着高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2008年,德州高跷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顺河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艳平介绍说:“高跷表演是我们社区一项宝贵的民俗文化项目,我们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好这一民族文化,结合传统节日,为居民带来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编辑/杨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