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相接万鸟翔

作者: 李潇雨

河海相接万鸟翔0

“‘呱呱呱’是斑嘴鸭嬉戏时的叫声,‘啪嗒啪嗒啪嗒’是天鹅展翅飞离水面时的声音,身子黝黑、肚皮雪白的是灰雁,腿脚甚长、犹如大鹏展翅的是东方白鹳……”立于湿地恢复区的最东缘,吴立新时而微闭双眼听取周遭鸟儿发出的动静,时而仰头观察头顶掠过鸟儿的种类和数量。从1989年初次踏上这片湿地,到成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简称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的高级工程师,吴立新从事鸟类巡护工作已经34年了。

2021年10月19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时更是特别强调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这给包括吴立新在内的所有关心黄三角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提出了新的期盼与要求。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保持生态原貌、增加生物多样性,他们下足了功夫,也做足了准备。

打造生态保护治理标杆

吴立新所在的大汶流管理站是保护区管委会下属的三个管理站之一,位于黄河之南,是生态旅游的主战场,也是珍稀鸟类安家的首要选择。“2003年第一巢东方白鹳和2019年的第一只丹顶鹤幼鸟都是在这里发现的。”吴立新说。

按照计划,保护区进行的第一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这是一种号称绿色沙漠的水生植物,根系非常发达,容易堵塞潮沟,进而使盐地碱蓬这样的原生植物慢慢退化,贝壳类的底栖生物逐渐减少。“为此,我们采用了‘刈割+翻耕’纯物理的方式来治理互花米草,也许人力、物力、财力均花费较大,但为了保护鸟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别无选择。”截至目前,保护区内的互花米草治理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共计13.1万亩。恢复盐地碱蓬1.5万亩,修复海草床750亩,集中抚育野大豆1万亩,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都有所提升。“今年,黄河口还迎来了火烈鸟、白鹈鹕、青头潜鸭等新朋友,这都说明湿地环境改善成效斐然。”

在吴立新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按时间排列的、成千甚至上万份巡护监测报表,他积累的大量鸟类基础数据和珍贵影像资料,为国家公园的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是鸟类巡护监测的最基层、第一线,要为上级提供最新的巡护监测数据,而且是动态数据。”据吴立新介绍,大汶流管理站所辖区域内共有五条巡护线路,他一天巡一条,很少有休息的时间。34年,他每年完成巡护监测报表约160份,每天平均巡护近100公里,风雨无阻,初心未改。

在吴立新的陪伴下,走在他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巡护线上,我们幸运地遇见了一场绝美的日落。看夕阳慷慨地落满水面,听鸟儿的叽喳声逐渐归于沉寂,吴立新用手指向大海的方向,“那边就是河海交汇处,黄蓝分界,泾渭分明”,眼中全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树立陆海统筹建设典范

所谓“黄蓝分界,泾渭分明”,指的是在黄河汇入渤海时,在海面形成的一道明显的黄蓝分界线,它是世界独特的自然奇观,也是黄河口国家公园“陆海统筹”最鲜明的标志。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宣布正式成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而与此前的五家相比,黄河口国家公园在自身生态类型上有本质区别。“获批设立后,黄河口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第一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说。

除了河海相接,黄河口作为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它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典型草甸、盐生草甸、草本沼泽、沿海滩涂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在黄河口范围内都能看到。”同时,它还是国际候鸟迁徙关键区域。

在鸟类保护的路上,王安东颇有心得,23篇论文、4部专著、4项发明专利……一系列成果,书写着他的工作足迹。“黄河口国家公园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集中分布区、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在全球候鸟保护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鸟类监测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数不对等难题,王安东研发的以多维协同全光计算成像为主要手段的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为栖息地营造、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中的难题不胜枚举。保护区专门成立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针对湿地生态修复问题实施引水提水、水系连通等工程。近3年,湿地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改善,河流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从2019年9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全面启动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始,到2023年9月黄河口国家公园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最后一次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材料专家论证会,4年的时间里,创建工作几经波折,但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三级调研员王玉华心中,黄河口国家公园的蓝图已经逐渐清晰。

“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841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面积1677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47平方公里。”王玉华详细介绍道。面对如此广袤的划定面积,仅“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面积就达3.4万公顷,且存在合同期限最长到2035年的棘手问题”。统筹考虑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矛盾冲突实际情况,“目前已将确权海域全部定为开放式、无设施、定期捕捞,并约定2023年底前全部退出;盐田、养殖坑塘于2025年底前全部退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采矿权也已全部退出并恢复生态,一般控制区依法设立的油气设施应加强监督管理,严禁发生扩大用地、用海范围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确保低碳绿色生产。“退养还湿、退耕还湿、退油还湿,我们尽全力恢复生态系统,还原生态原貌。”王玉华说。

创建国家公园,除了能最大限度发挥生态保护修复功能,还能充分体现其自然教育功能。

11月12日,“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在东营开幕。这是东营精心打造的一张生态文明与文旅深度融合的靓丽名片,也是一次充分发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生动实践。未来,山东将持续发挥国家公园公益属性,完善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元化自然教育展示平台,突出自然教育主题,创新自然教育方式,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公众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要让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让创建国家公园成为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有效途径。”王玉华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