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日子的沂蒙样板

作者: 崔秀娜

乡村好日子的沂蒙样板0

2023年7月1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山东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的71位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共话乡村振兴。

美丽的西墙峪村,获得了广泛关注。西墙峪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成成因此也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这位“90后”退役军人,用4年时间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打造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在沂蒙大地,还有很多像王成成一样的“领头雁”,他们带领村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以及本地特色优势资源,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头雁领航 助飞小山村实现大振兴

“我们村,我来的时候,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左右;现在已经增长到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村集体收入由不足10万元,增长到30万元。”在《对话》栏目中,王成成分享了西墙峪村的发展历程。

2019年6月,26岁的王成成参加沂水县退役军人公开选拔农村党组织书记考试,于当年8月成为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如何让西墙峪村快速脱贫致富成为摆在这位“90后”面前的最大难题。 西墙峪村位于院东头镇政府西南10公里,距离县城35公里,是偏远山区村,全村共有229户,622口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除了种地之外,乡亲们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

4年来,王成成一门心思扑在西墙峪村,终于为村庄找到了“红色文化+绿水青山”的发展方向,发展农家乐8家、精品民宿12套、旅游商品经营平台1处。如今的西墙峪村早已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获评省级景区化村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西墙峪为中心的民宿区,还被授予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

在沂蒙大地上,像王成成这样的乡村振兴“领头雁”还有很多。比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从2011年上任至今,他就用实干担当的精神让“中国红村”朱村声名远播。通过结合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王济钦带动老百姓走上富裕路,红色的朱村完成了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王济钦刚上任时,朱村的年人均收入不足8000元,如今的朱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年人均收入超过2.8万元。“领头雁”的力量,不容小觑。

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一条小河潺潺南去,在临沂沭河西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这就是朱村——一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威震敌胆、名扬鲁南的村庄。

在这个村子,流传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24名年轻的八路军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惜献出生命。朱村人民不忘救命之恩,每年把第一碗水饺送给烈士。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

如今,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当年浴血奋战保卫下来的家园上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红色文化成为朱村发展的源动力。从2012年开始,朱村就开始建设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修建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并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纪念馆、朱村村史档案馆、导沭整沂馆等多个红色展馆。据王济钦介绍,村里组建了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还创作了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敬英烈》,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深受游客喜爱。旺季时,村里每天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仅2022年大年初一一天,村里就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王成成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西墙峪村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西墙峪村积极争取资金实施“红色记忆”工程,建成文化广场、红色村史馆,修缮将军故居、藏英洞,全力打造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这些“红色资源”在“讲故事、学理论”活动中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深耕特色资源 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

“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在朱村,几乎人人会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在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传统的篮子、筐子,到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现代家居装饰品,柳编“传承人”通过拓展设计理念、优化编织技术、精选原材料,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如今,柳编成了朱村的富民产业。“每个月的收入超3000元。”郑桂英在家门口一边用杞柳条编织小筐,一边和邻居话家常,“每天下午都会有柳编公司的业务人员来集中收货。此外,我们村成立了柳编合作社、打造起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柳编制品不愁销,日子也越过越好。”

如今,朱村不仅自己富了,还辐射带动周边的村庄致富。目前,以“中国红村”朱村为核心的老区“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已经建成。该示范区实施“一村带九村”,不仅在朱村建设了“五馆四区三基地”,发展起乡村旅游产业,还带动周边9个村居,多方合作发展起现代农业、旅游民宿等特色产业,让村民有营收、能挣钱,让老区人民在好日子的路上越走越快。

不仅在朱村,在整个沂蒙大地,通过深挖特色资源来致富的乡村越来越多。

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夏家村大力发展玫瑰、非洲菊、百合等鲜花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产品远销海南以及北京、天津等江北各大城市,实现年产值5亿元,人均增收3万余元,鲜花种植产业铺就了村民们的乡村振兴路。

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邓家庄村利用当地政府提供的“沂蒙乡村振兴合伙人”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外部企业资金和科技人才,流转土地建设养殖大棚,以“集体+农户+企业+人才”的合作发展模式,建成了集喂料、饮水、通风、降温、光照以及鸡蛋收集、传输、分级为一体的全自动化鸡蛋生产系统,每年实现生产无抗富硒“合伙人”鸡蛋12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带动1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基于沂蒙当地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奠定了基础。用好资源,才是高质量谱写乡村振兴“共富曲”的关键。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