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千年运河焕新章
作者: 洪剑 李瑶瑶
千里运河,迤逦而行。大运河自枣庄台儿庄入鲁,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8个县(市、区),润泽沿线城镇,涵养鲁韵文化。
作为“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是民间中国汇流的沃野、文化中国活化的博物馆。大运河山东沿线拥有国家级重要历史文化资源8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传统村落1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是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建设沿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打造以“水上游、岸上行”为特色的“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贯通运河旅游航线、保护修复运河生态、加强遗产遗迹保护利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等目标的实现。
如今,这样的建设保护规划目标,早已在新时代的运河沿岸清晰显影。
一城古韵 满城运河
华灯初上,伴随着小桥流水,摇橹姑娘的船歌响起,暮色里的枣庄市台儿庄渔灯巷真实还原了昔日“商贾迤逦”“夜不罢市”的繁华盛景。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作为交通要道,哺育出了沿线众多名城古镇,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水润文化。
不只是台儿庄,在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泰安市东平县打造的大宋不夜城,济宁市微山县的南阳古镇等人文地标都焕发出了运河文化新活力。
华灯璀璨,霓虹闪烁,夜幕下的“大宋”魅力十足。2022年初,东平县以现有水浒影视城景区为基础打造的大宋不夜城,在2023年春节“一炮而红”。数据显示,2023年前五个月,有超过160万游客慕名前来。此番以大宋文化为主线,弘扬水浒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三者有效联动升级的文旅深度融合之举,让“文化大餐”助力夜经济腾飞。
湖风流年,兀自风雅。大运河济宁段的南阳古镇时光,在微山湖水乡里飘荡,最动人处是日常。地道的湖味,是古镇最美的风景。
在水韵里打捞运河历史,赋予遗迹遗物新生命。从运河南阳古镇伐舟北上,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这里的“运河记忆”文化街区,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探寻和触摸太白楼、铁塔寺、玉堂酱园、竹竿巷等张扬着新生命的运河遗迹遗存。
博物通达 以文化人
沿东平湖大清河口上溯约30公里,在泰山西眺的东平县南城子村附近的大汶河上,玉练般的大坝横亘南北。在历史上解决运河水量不足难题,默默守护古代中国漕运畅通几百年,有着“运河之心”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在这里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如今,戴村坝博物馆落成,成为观赏戴村坝水利工程设施的一个起点。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心血在这里凝聚,一段段饱经沧桑的历史在这里书写。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一对看过帆樯如织的舟楫、熙熙攘攘的人群、数千万石的粮盐,听过夯号的坚毅激昂、戏文的浅吟低唱、桨声的吱呀欸乃的运河镇水兽承载着天下安澜的美好祈愿,护佑着此方安宁。如今,它们作为大运河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聊城段运河文化之旅的前言序章。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不仅有镇水兽、船闸等大运河遗迹,更有一艘专家们根据史料记载的航船规模和闸口发掘的残船形状进行复原的“漕船”。运河水潆涟,余韵贯古今。从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走进现实,明清时期延续四百余年繁荣,如今的聊城东昌府古城,依然保持着原有城市格局,悠然漂浮在千顷碧波之上。
大运河还孕育了古代中国的“黄金经济带”。如今,通过挖掘资源,这条经济带上的多类产品串珠成链,正创新演变成聚拢在运河沿岸的网红产业。在2022年举办的大运河沿线非遗展山东展区,一块明万历年间的“临清贡砖”穿越400多年沧桑岁月,仍“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令人感叹。历经百年文化漂流,烧制技艺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清贡砖,正以新的生命融入新的时代。
两河牵手 相聚相容
作为伴随运河而生,受益于运河而繁荣发展的城市,德州在大运河文化资源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长达45公里的原真古貌河道。在京杭运河全线,像德州这样没有裁弯取直、实景保留的古运河风貌,是具有稀缺性的。2022年7月3日,山东省发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按照部署,德州聘请了院士领衔的高端设计团队,编制“一廊六片”保护利用规划,集中展示生态廊道、漕仓遗址、古村聚落、运河水街、工业遗存等历史景观,还要建设“水上行、岸上游”系列项目,打造多维度、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
滔滔黄河由西向东奔涌、悠悠运河北上和南下间,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运河文化体验廊道成为相融聚合的重要轴线。与江北水城聊城一样,德州也是黄河、大运河汇聚贯通的地方。2023年2月18日,德州市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记者见面会上提出,创新建设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复合连通廊道,重点实施总投资1034亿元的十大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两河牵手”宏伟景观,激发“大德之州”的水韵文化新活力。
诸如此类的活力,更多地来源于大运河千年水道的百年复兴努力。2023年5月,继2022年经补水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后,京杭大运河实现二次全线水流贯通。历史的运河、现实的运河、文化的运河,当随时代流淌,并不断给予两岸以生机与活力,正以新的形态润泽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