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长城脚下家乡美
作者: 洪剑 张乐乐
“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齐长城从泰山之侧到黄海之滨,串起了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七市,犹如一条长龙,汇聚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无垠的秀美山川,挺起聚纳千古齐风鲁韵、联结历史与未来的齐鲁文化之脊。
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系世界长城鼻祖、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先河,被誉为“长城之父”,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齐长城沿线拥有遗址遗产260处,关联遗产185处,革命文物资源261处,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建设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打造集人文历史感悟、自然风光体验于一体的“齐风鲁韵”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遗址遗迹展示、实施交通畅达工程、发展特色研学体验游等任务。
保护优先,“齐鲁方案”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历经岁月磨洗的齐长城,留下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也亟须得到更多系统全面的传承保护。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结合《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落实“保护第一,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方针,山东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创新启动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工作,打造“中国最古老长城”文化名片,探索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齐鲁方案”,齐长城保护工作被山东提到了新高度,千年齐长城文化正在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
文化引领,突出“中国最古老长城”的独特地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总体空间布局中的“一廊”,构筑齐鲁文化之脊:以齐长城本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为主体空间,构建以保护传承、主题展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为主要功能的齐长城文化核心形象廊道,打造齐鲁文化之脊和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文化引领要义在深化研究与挖掘。一方面挖掘提升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挖掘齐长城所承载的精神品格,一方面注重传承,提升相关主题文艺创作活力,以优秀作品反映长城风貌。最终实现以“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作为整体文化标识,塑造齐长城特色文旅品牌。
日照莒国古城是省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围绕莒文化的内核,打造融合“硬”景观与“软”环境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主要建设了莒王宫、城阳王府、雕龙苑、文昌阁等十大景点,立体展现了春秋、汉、唐、明、清建筑艺术和宫廷、军事、市井等文化。此外,莒国古城还策划了大型实景演出《毋忘在莒》,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业态升级,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带。齐长城历经沧桑,沿线文旅资源丰富,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及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等,发展长城主题传统文化、乡村、非遗、考古等研学旅游产品的文旅融合基础良好。
在潍坊,由临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齐长城潍坊非遗传承项目,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子项目编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齐长城文化展厅、非遗文化体验区、山东特色非遗体验项目展厅已经建设完成,在这里可以了解齐长城周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还有非遗大师现场制作、表演讲解、非遗展演,让游客在文化氛围中体验互动,感受齐长城沿线的魅力。
在淄博市博山区的颜神古镇,匣钵墙、古圆窑、青石板路、老厂房等明清时期也曾“火出圈”的遗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陶瓷厂(山东博山陶瓷厂)等工业遗存,与古镇景区巧妙融合。在这里,传统手工业态和时尚休闲业态融合,实现了从“拾遗”到“拾趣”的转变,是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带的一个生动缩影。
多元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建设。齐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还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代表着齐鲁人民的精神品格。依托齐长城文物文化资源,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沿线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绵亘古今千年齐长城焕发新光彩。
山东省首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位于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该村践行“两山”理念,通过近三年的发展,着力打造“泰山人家·春天里峪”旅游品牌,由“靠山吃山”转向“养山富山”,走出了一条“山区村”实现振兴的样板路。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探索出依托乡村旅游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综合性发展“郝峪模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全村人口、资源等各类要素,开辟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齐长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齐鲁文化的“守望者”。它那斑驳的城墙,如今已是历史的留白。我们在浩渺的历史中追溯,在坍圮的城墙间寻觅。令人欣慰的是,这段国内最古老的长城,正在书写着“新生”,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