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在乡村开出“亿”朵花
亿元村,一个公众相对陌生,却已存在多年的概念。
在中国,一个村庄的总收入超过一亿元,即可以被定义为亿元村。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背景之下,乡村,正更多地成为各类社会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领域的主角。
我们印象中的乡村,也正从曾经的土味、破败、凌乱逐渐转变成原生、绿色、闲适。但,这样的认知,也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乡村,尤其是这些以乡村发展领头羊角色存在的亿元村。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诞生第一批亿元村开始,产业,就是中国乡村发展最核心的元素。1993年,当农业产业化第一次出现在山东省委一号文件,中国乡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便进入了快车道。而山东农民,以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成为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开拓者。亿元村,作为最朴素直观的代表,成为农村产业化发展成果的展示窗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的思维方式辅以越来越齐备的生产要素,正让更多的村庄步入亿元村的行列,也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富足,让乡村拥有真正让人向往的生活。
山东农民的“荣耀时刻”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是属于山东的“荣耀时刻”。
1995年,潍坊诸城市城关街道岔道口村实现了2795元的人均纯收入,全村的固定资产超过了5000万元。村里人在酱菜厂、建筑公司、服装厂、商贸公司上班,工资水平与城里人无异。
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岔道口村,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村办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化,在诸城、在潍坊遍地开花。
但在当时,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尚不明确,在有些人看来,农业本身就是第一产业,何须产业化?
1995年11月,人民日报社派出时任经济部主任的艾丰等人,专程赴潍坊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随后《人民日报》以大社论的规格、超常规的篇幅发表《论农业产业化》,并配发三篇述评。至此,不仅潍坊农业产业化名词概念及内涵被明确,农业产业化的思想也得以推向全国,成为指导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维。后来,它成为我们熟知的“诸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果。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山东经济总收入超过一亿元的行政村已经达到了687个!分布在全省15个地市的241个乡镇中。占据地利的烟台以140个亿元村遥遥领先,潍坊以99个村紧随其后,超过了济南和青岛。
潍坊自古是山东重要的农业产区,其中部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优势。这里还是“农圣”贾思勰的故乡,《齐民要术》的创作地。传统农耕文化与开放包容、重商务实的齐文化在这里经过千年的融合,使这里的农人,不仅务实肯干,且更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
正如艾丰所评价的那样:“农业产业化,同包产到户一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在农业产业化被提出近30年后的今天,潍坊用占全国0.59%的耕地、0.1%的淡水资源,生产了占全国0.72%的粮食、1.57%的蔬菜和1.2%的畜产品等,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领跑全国,这是山东农民用创新创造出的田野里的奇迹。
在寿光,王乐义让冬暖式大棚布满了田野,王伯祥则用批发市场彻底打开了蔬菜的产业升级之路;
在荣成西霞口,海水养殖让村民成功淘到第一桶金,日韩海上通道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将自然禀赋的潜能挖掘到极致;
在泰安小津口,老支书田启安率村民拿出最好的口粮地种茶,才有了今天的“津口女儿茶”;
在莱芜庞家庄,年轻的亓宪瑞从上海返回家乡,带领村里人变废为宝,打造出完整的山楂加工产业链……
每个亿元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她们是盛开在田间地头的花,形态各异,却朵朵鲜艳无比。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打造出亿元村,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跨越?在山东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卫东看来: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人才与机遇,缺一不可。但,究竟哪一种要素会点燃乡村发展的“第一把火”,却无法预知。
以潍坊最具代表性的诸城、寿光与寒亭为例。诸城的龙头企业带动,与寿光的交易市场驱动,皆是商业力量作用于农业种植生产。而最先实践“一村一品”的寒亭,则由农业种植专业村发力,进而带动了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发展。
“第一把火”点燃之后,接下来的持续性发展却是有迹可循的。肖卫东表示,思想意识的改变仍是第一位的,不仅仅要增强农民的市场化意识,也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服务理念,对政策进行充分灵活解读,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更多便利,拓展更多空间。
进入新世纪,乡村正迎来越来越多的机遇,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让乡村进入了一个“山沟沟里土疙瘩也能卖出钱”的时代,“金融、保险、物流、通信、中介等新业态和新服务形态,都在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供新的推动力。”在肖卫东看来,文化、生态、健康、休闲正在成为乡村产业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资源禀赋、政策条件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元素,那么人才就是让这些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亿元村的起步,需要一个带头人去发现资源、盘活资源、引入资源。随着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新的赛道,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多元化。肖卫东表示:“当下的乡村,需要产业人才、治理人才、改革人才,也需要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的专业型人才。”当乡村能够在多元人才的引领下,建立起一套符合村庄自身发展的基层管理制度,充分激发创新意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以符合自身情况的特色产业为先导,最终完成原始积累与产业升级,亿元村引领下的农民共同富裕,也就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