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霞口:小渔村致富的N种可能

作者: 李潇雨

西霞口:小渔村致富的N种可能0

展开一张山东地图,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有一个叫天尽头的地方,古称“太阳启升的地方”,春秋时称“朝舞”,现又被称作“中国的好望角”。在天尽头的西侧,有一个村庄,叫作西霞口。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西霞口村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山东最早的一批亿元村之一。而三十年后的今天,西霞口已从单一的捕捞业,发展为海珍品养殖、港口运作、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度假五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个“天尽头”的小渔村,用自己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致富的N种可能。

从“大海捞金”到“以养兴渔”

村支部副书记田书钢的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西霞口村到处是低矮的海草房和杂乱的街巷,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偏僻小渔村,十分贫困。“当时的西霞口分为农队和渔队两个核算单位,我属于农队。”土地贫瘠、稀薄加之水资源匮乏,农队靠人均不足一亩的山地为生,“勉强只够填满肚子”,渔队靠几条破旧小船维持生产,全村经济收入在公社22个自然村中居末尾。

西霞口致富经的第一章,书写着一次大胆的“资产重组”。1987年,经山东省政府特批,西霞口创造性地将农队和渔队合二为一,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组建了拥有50多条大马力渔船的捕捞船队,大兴渔业,“大海捞金”,彻底摆脱了贫困。

至20世纪90年代,西霞口捕捞业的发展如日中天,但村党委意识到,捕捞吃的是资源饭,如若长期无限制地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于是,西霞口人当机立断,实施“以养兴渔”战略,开展海珍品养殖。

自1992年从事海珍品养殖以来,田树地,现山东西霞口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已经在此行业耕耘了三十个年头,见证了村海珍品养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鱼苗厂从1991年开始兴建,1992年投产。1995年左右,我们就经历了第一次波折。”田树地介绍说。当时,笼养鲍鱼在200元左右一斤,百姓看到可观的收益后就纷纷开始养殖,但在两三年的养殖周期中,鲍鱼的价格急剧下滑,以至于“最后也没赚着几个钱”。2000年左右,历史重演,西霞口人再次面临投入资金大、投入时间长,却难以回本的窘境。“两次折腾让我们不得不思退、思变,缩小养殖规模,直到全部交还给大海,野生繁育。”

如今,西霞口的海珍品以“原生态”和“纯野生”作为金字招牌,畅销国内外。目前,山东西霞口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拥有23000平方米、11000立方水体的育苗养殖车间,已确权的海域面积2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万亩。2021年,海参产量10万余斤,纯利超过600余万元。

在“以养兴渔”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村里考虑到仅靠捕捞一个产业支撑经济,风险太高,便居安思危,尝试渔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

“大办工业、办大工业”,村里把部分渔船卖掉,兴建港口,购入修造船的设备,开办船舶修造厂。刚开始,村里只造小马力的木壳船,从20马力、40马力,到60马力、80马力。“60马力渔船上的电缆还都是我布上的呢!”田书钢说。再往后,村里开始修造吃水量更大的大船,原来的小码头也就渐渐无力承载。于是,西霞口投资兴建了村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龙眼港,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办国际海运公司——大龙海运,而此时,时间刚刚迈入21世纪。

大龙海运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志昂是土生土长的西霞口人,儿时的他经常到如今龙眼港所在的位置钓鱼,“那会儿,这就是个湾儿啊”!袁志昂感慨。

如今的龙眼港拥有5万吨和万吨级泊位3个,5千吨级泊位5个,集装箱专用泊位两个。“港口业务量逐年增加,去年,不论是海运货量还是码头靠泊能力都创历史新高。”但最让袁志昂感到骄傲的,是于2001年开通的,山东省第二家韩国客货班列航线。“从这里出发,去往韩国平泽港的航线,是全国16条中韩航线中距离最短、时效最快、通航条件最好的一条,就好比咱开车一出家门就是高速路一样,从龙眼港出发,一出门就是国际航道。”

可惜的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大龙海运的客运业务于2020年初熔断,至今未能复航,但在疫情前的2019年10月,袁志昂与公司创造了中韩建交史上首次一次性到达1500客的历史,一客不多,一客不少,满员到达。

为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西霞口村还开通了至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的国际国内航线和至日本神户、大阪的集装箱运输业务,真正做到以港兴贸。

2021年,西霞口港口板块营业收入2.9亿元,其中,国际海运进出口收入1.25亿元、修船业收入1.1亿元。

随田书钢漫步西霞口村,以往低矮破败的小屋陋村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宽敞别致的别墅、一条条笔直宽阔的硬化村路、一处处草翠花鲜的公园。

如今的西霞口,村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大部分村民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轿车。村里建有自来水厂、35KV变电站、有线电视收视网、二级甲等医院,还实行了免费为村民供水、供电、提供医疗保障等制度。

曲径通幽,在一片人工湖的面前,我们看到了村里兴建的村民活动室。午休时间刚过,舞蹈室里就聚集了不少来学舞、跳舞的人。她们和着音乐,默数节拍,迈着自信且优雅的步伐,向来往的人们展示她们的舞姿。身旁还围绕着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的孙子孙女。孩子们跑累了、闹够了就去别的房间打打乒乓球,或是去监督爷爷的麻将是输了还是赢了。幼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西霞口人用智慧和汗水,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在西霞口,每月的2号是村民统一收到生活补助的日子,田书钢翻起了自己的收款短消息,向我们介绍:“全村500余户,1300余人,每名村民每月可以领取900元生活补助,水、电、暖、气、医疗全免。”从幼儿园至研究生,村里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每年2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奖学金,服兵役的义务兵每年还能收到25000元的补助,军官和士官则有8000元的补助。“还有几年,我就能收到村里每月发给60岁以上老人300元至500元不等的养老补助金啦!”

从边陲渔村到胶东半岛的风景线,从传统农渔业到现代旅游业,从垫底贫困村到人均年收入22.5万元的小康村,西霞口走过了40余年。如今,西霞口的致富经仍在续写,着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乡村都市,未来的西霞口,将在共同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未署名图片由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