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水青天鹅舞

作者: 王立群

天高水青天鹅舞0

天鹅落湿地,

长驻不愿离。

虽非故乡土,

胜境令我栖。

孟庆吉不是诗人,但是日日面对这眼前的碧水清莲、轻灵飞羽,心中隐含的那一丝浪漫情怀终被激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诗句。更多的时候,他在天鹅湖的芦苇和莲叶间穿梭,研究湿地保护的同时,也用手中的相机捕捉禽鸟的身影。不知不觉,日子已经过去了近十年。

天鹅湖湿地,位于淄博高青县城东北,黄河自其北侧穿城而过,日夜经年,奔流不息。今天到天鹅湖游玩的人们,怎么都想象不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难种、村民难住的盐碱地。

1990年,引黄济淄供水工程开工。由于黄河裹挟大量泥沙,就在黄河滩外建起了沉沙池,用于澄清黄河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淤沙堆积,黄土裸露,刮起风来,尘土飞扬,黄沙漫天。

黄河治理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给这片沉沙池带来了重塑自我的机会,也给了高青重塑黄河生态之城的机会。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孟庆吉来到了这里,他给自己和工作人员定下目标:不让天鹅湖有一寸裸露的土地!

短短几年间,天鹅湖完成蜕变,荒滩变绿林,碧水绕新村,而且人们惊喜地看到,这里真的迎来了天鹅,昔日沉沙池变成了今天的天鹅湖慢城湿地景区。已任高青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的孟庆吉,谈起湿地的新面貌难掩兴奋:“我们已经恢复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形成绿化面积160万平方米,建成绿道20公里,拥有树木80余种2万余株,绿化率达80%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包括震旦鸦雀、天鹅等100多种鸟类驻足……”孟庆吉手中的相机,几乎记录了每一种在湿地驻足的鸟类,每有客人来访,他也经常会在徐徐前行的画舫小舟上为众人介绍各种珍稀禽鸟。这些鸟类成了湿地真正的主人,也成为这些为湿地发展付出汗水的人最珍爱的伙伴。

就这样,天鹅湖不仅成为高青人钟爱的休闲去处,还引领着这座黄河之城的生活潮流。2019年6月,天鹅湖在近百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国际慢城联盟接受为正式成员,高青也就此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国际慢城。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忙碌的现代都市人“向往的生活”,让他们羡慕的是,天鹅湖畔的村里,人们已经在自己的家园里实践着现代的慢生活。他们与这片湿地,完成了精神上的同频共振。

因村里人善做“蓑衣”而得名的蓑衣樊,听名字就具有成为现代“网红村”的潜质,而它也确实“红”了。村子三面环水,蒲草满地,莲叶接天,沙鸥翔集。走进村,就如同走入江南水乡。每到周末,村里的饭馆、民宿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十年前,蓑衣樊村还是省定贫困村。曾经,不羁的黄河让村子周边的土地泛起了白碱,庄稼收成寥寥,村里人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1993年,因沉沙池扩建,村子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房台,原来村中2/3的土地成了沉沙池。

村里人做梦也没想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改变了一切。沉沙池到生态湿地的转变,让这盐碱地上的穷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模范村。

2014年,几乎与天鹅湖慢城湿地景区建设同步,64岁的司方华成为第一批“尝鲜”的村里人。他把自家的小院改成了民宿,没想到生意出奇得好,两年之后,他把儿子的院子也改造成型。如今,两个小院的十几个房间,每年能给他带来十万余元的收入。他辞掉了县城化工厂的工作,专心做起了民宿老板。平日里,他和老伴两个人忙活,旅游旺季时,在县城工作的儿子就回来帮忙。小院的房客,也从最初的淄博本地人,逐渐扩展到全省、全国。“北京、福建甚至重庆的客人都有。”没客人的时候,司方华就跟村里人一起下下棋,不过“闲的时候不多”。

村里的另一位名人,是开饭馆的黄新海,也是在2014年,他的农家乐开门纳客,凭借一手出色的厨艺,小店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变成今天的一座难求。黄新海两夫妻忙不过来,在县城工作的女儿、女婿就成了不定时的帮工。就在今年9月,黄新海的照片跟这片湿地一起,登上了《人民日报》,村里人见了他就说:“赶紧把报纸装个镜框挂起来!”

今天,来到蓑衣樊村的人,可乘船观鸟,可停舟赏荷,可柳荫垂钓,可踏车游湖,可入夜观星……距离村庄不过一公里,就是黄河高青段安澜湾,在干净而坚固的河堤上观日升日落,听黄河滔滔,又是另一番好心境。

蓑衣樊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2012年的不足2000元,增至2021年的约3万元,村民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居家生活好日子。

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高青适时提出了“万里黄河最高青”的地方黄河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建设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擦亮“黄河明珠”的高青品牌。

2021年,天鹅湖国际慢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都进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迹,在它的示范带动下,万里黄河畔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高青越走越宽。

(编辑/张媛媛  李潇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