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碧水蕴一城美景
作者: 张媛媛
十月的马踏湖,水光潋滟、景色怡人。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的这里,还是被周围村民嫌弃的“酱油湖”。在湖区华沟村村民宋利元的记忆里,“前些年,水污染严重的时候,我们在河沟子里撑船,拿篙一捣,咕噜咕噜泛沫,气味就上来了,熏得人都站不住。”
早期的马踏湖水面面积达96平方公里,湖区内河道纵横相连、交织成网,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踏湖湖区面积逐步萎缩,2000年时一度不足原来的20%,且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水中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指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含量最高时达到1000mg/L左右,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25倍,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风韵。
为恢复马踏湖生态环境,2008年以来,淄博市桓台县落实“治保用”流域治污策略,经历了十余年的修复与发展,如今的马踏湖,已成为一处莺飞草长、碧水连天、美不胜收的国家湿地公园。
人工湿地造北国水乡
紧邻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马踏湖近自然人工湿地工程——猪龙河入湖口人工湿地,秋意盎然,风景如画。据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党组成员、环境监测站站长孙明辉介绍,这是桓台县马踏湖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之一,项目位于马踏湖南端,采用“生态滞留塘+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猪龙河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这处人工湿地2012年开始建设,2013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占地面积714亩。”
步入湿地,右手边是生态滞留塘, 左手边是潜流人工湿地。生态滞留塘占地10亩,潜流湿地占地55亩。“猪龙河水首先自流进入滞留塘,在滞留塘中对水中的泥沙进行沉淀过滤,而后经泵站提升进入潜流人工湿地。潜流湿地是污染物去除的核心单元,通过填料的过滤吸附、微生物的代谢、水生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吸收以及根系泌氧作用等方式对水进行净化,这样能够去除大约80%的污染物。”猪龙河入湖口人工湿地项目运营经理黄同庆说。
经过生态滞留塘的预处理和潜流湿地的深度处理,潜流湿地出水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流入表面流湿地,开始下一个过程的净化。最终净化好的水,将会注入马踏湖。“这处人工湿地一天可为马踏湖补水两万多方。”孙明辉说。像这样的人工湿地,在桓台共有六处。
“为了保持水质的优良,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我们都会对湿地里的芦苇进行收割处理。”黄同庆表示,由于湿地的生态越来越好,湿地里的芦苇疯长,如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水质。有的芦苇生长得不规则,收割起来很是麻烦。割下来的芦苇也需要妥善处理,黄同庆指着满地的芦苇说:“这些芦苇大部分晾干后会被送到工厂,用来做生物质发电的原料。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会被挑拣出来,作为编织工艺品的材料。”
除了芦苇,这片湿地里还有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喜欢来这里拍鸟,他们来我们这儿,一待就是大半天。我们这里还有鸟类中的‘大熊猫’震旦鸦雀呢。”孙明辉骄傲地说。
十年耕耘结累累硕果
到秋冬季节,许多地方的芦苇都会像猪龙河入湖口人工湿地里的芦苇一样被收割。趁着还未入冬,可以去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看芦苇摇曳,美景如画。
“我们进入景区看到的这一大片水面是马踏湖生态修复蓄水项目的成果,项目蓄水量在四百至五百万方之间。” 马踏湖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刘书永说,“经过十余年的修复治理,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今年的6月6日正式对外营业了。”
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湿地的合理利用区,第二部分是宣教展示区,第三部分是保护保育区,第四部分是恢复重建区,第五部分是管理服务区。“保育区是游客不能进入的。”刘书永说,“如果保育区出现缺水的情况,生态修复蓄水项目储蓄的水就会进入保育区进行补给。”
在不久前举行的山东黄河生态旅游体验季启动仪式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生态环境厅共同发布“山东省生态旅游区创建单位名单”,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成功入选。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新名片。景区内有5座湖中岛、16个观光码头,百余条水路纵横交织,30座景观桥连通着10个特色景点。置身于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可以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外,景区内还设置了湖区特色的文化表演项目,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
坐上景区内的特色小船,穿梭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看芦苇摇曳生姿,是种别样的体验。在当地,这种特色小船被叫做“小溜子”。撑船的都是附近的村民。景区的发展,让附近的村民可以在景区里谋一份职业,让他们也尝到了“吃生态环保饭”的甜头。
水是湿地的灵魂。水变好了,这里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十余年的耕耘,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千倾绿野,万亩芦荡,蜿蜒河流,如镜湖泊,马踏湖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