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见证小清河的嬗变

作者: 李潇雨

一条鱼见证小清河的嬗变0

在抵达小清河的源头——济南市槐荫区睦里庄附近的几个小时前,天降大雨,致使眼前的小清河清澈不见,甚至还有些浑浊。正当我们为水体监测结果担心时,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的队员们却显得格外兴奋:“调查就像‘开盲盒’,指不定就会有惊喜,尤其是在雨后。”

穿上皮裤,戴上手套,团队三人分别拿着地笼、捕鱼网和浮游生物网下了河。工程师尹鑫和丁鹏飞则拿着各自的工具在没膝深的清河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穿梭。样本采集无疑是个体力活,他们弯着腰在水底不停地打捞,采集到的生物样品带到岸上进行现场处理。像这样以黄河山东段重要的伴行河流小清河作为监测突破口的水生态监测,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已经持续了6年。

二十分钟不到,地笼里的收获就已经满满当当,长约40公分的黑鱼、拳头大的螃蟹都是雨后的意外之喜,也有不少常见的田螺、河蚌等底栖动物,但都不如那只只有两三厘米长,但身体却随着当天傍晚的夕阳,泛出浅粉色、水蓝色、金黄色等耀眼光芒的高体鳑鲏。

作为小清河的“土著鱼”,鳑鲏类鱼群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不仅如此,“鳑鲏需要靠河蚌来完成产卵和孵化,与其属于伴生关系,所以它的存在也意味着小清河的生态系统是健全的,食物链是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的提高,鳑鲏这类清洁型生物种群的增多,是小清河水生态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最有力的证明。”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郑琳琳说。

在省济南监测中心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借助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识别样本,并对照图谱进行标注。隔壁的活体原生态展示区则摆放着一排排的玻璃鱼缸,养着全部来自于小清河的鱼虾、水草。只是鳑鲏类的鱼种就有四种:中华鳑鲏、高体鳑鲏、粗纹暗色鳑鲏和兴凯鱊。随着采集来的鱼类样本越来越多,活体原生态展示区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型水族馆,张杰即是“馆长”。“二十多个品种,每一钟的习性都有所区别——有的适合独居,有的适合群居;有的食肉,有的是杂食鱼种;有的是冷水鱼对温度十分敏感,有的就不那么娇气。”张杰介绍说。但能作为活体样本被喂养在活体原生态展示区的只是少数。“在2016年第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小清河济南段共发现了73种生物,大部分在源头睦里庄,下游生物类群和数量都很少。但在今年,小清河的水生生物种类已查明230种,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也由1.26增长至2.23。”郑琳琳说。如今,小清河的水质类别稳定达到Ⅲ类,有时甚至可达Ⅱ类,从鱼虾绝迹到水清鱼跃,小清河恢复了曾经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

小清河由“黑”到“清”的嬗变,是济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之一,突显了近年来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效果,也全面反映了水生态保护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小清河源头睦里庄采样点再次出现了山东新记录物种粗纹暗色鳑鲏,上游滨州博兴县西闸采样点出现了珍稀经济鱼类刀鲚,小清河入海口采样点则发现了大量花鲈幼鱼……各种珍稀鱼类频频“亮相”并“安家落户”,是对水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最大的褒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