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不是远观,是参与
作者: 李潇雨
用红外相机对东平湖上的鸟类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观测和拍摄,是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会长陈昌伦和当地所有爱鸟人士多年的梦想。而在今年的6月下旬,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受高温影响,尚未进入盛夏的东平就已经接连几天达到了摄氏38度的高温。为了避暑,几位技术员清晨4点多钟就集结到了湖边,准备布设红外设备。但因东平湖水位不足,船只无法靠近安装位,技术员们只得穿上齐胸的“皮水裤”,下到水里。从早晨4点半开始,到下午1点布设完毕,“同志们脱了‘皮水裤’,浑身也都是湿的,不是水,是汗。”陈昌伦说道。
几日后的一个傍晚,陈昌伦接到电话,说东平湖水位比布设红外设备时上涨了约20厘米。“红外设备是有安装标准的,那就是不高于水面35厘米,所以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前去拆除,那后果不堪设想。”
成功“抢救”完所有的红外设备时,时钟已经指向了晚上的10点,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昌伦坦言有辛酸,但更多的是成就感。“护鸟工作要有热心,有耐心,有善心,更要有爱心。”
2012年,刚退休的陈昌伦就通过相机镜头与鸟结缘,但一次偶然的经历转变了他观鸟的观念。“那一次,我看到一只赤麻鸭从我镜头前飞过,但它的叫声听起来明显不对劲,定睛一看,原来是它的脚上夹着捕鸟的铁夹子。”铁夹夹在鸟儿的身上,却痛在陈昌伦的心里。从那刻起,陈昌伦意识到,和谐共生不是远观,而是参与。于是,他多方奔走,积极呼吁,在2020年7月成立了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创办了鸟类收容救助中心,平均每年救治30~40只野生鸟类。
近几年,东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东平湖的生态更好了, 鸟也更多了,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在东平湖繁衍生息,其中就有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
2019年冬,陈昌伦第一次从自己的镜头里看到青头潜鸭,也是青头潜鸭首次被观测到在东平湖过冬。“那是在梁店的南边,大约五六十只。当时,它们离岸边很远,警觉性很高,人靠近了就飞,而现在,它们对周边的环境信任了,对这里的人类也信任了,在距离岸边四五十米的距离上就能观察到了。今年1月,东平湖上再度记录到1600多只青头潜鸭种群,不仅是在国内,在世界上的内陆湖泊里数量也是最多的。”
因为这群珍稀鸟类,陈昌伦又多了一重身份:今年5月,山东在东平湖成立青头潜鸭养护观测站,任命陈昌伦成为负责人。养护观测站一成立,就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对青头潜鸭进行了“地毯式”普查。“青头潜鸭本是候鸟,但通过这次普查我们发现,有346只青头潜鸭今年的繁殖季没有往北迁徙,而是成了东平湖上的留鸟。”陈昌伦说:“更可喜可贺的是,有18个家庭在这里孵育了小宝宝,最多的一家12只雏鸟,最少的4只。”
掌握这些,不只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保护。“对幼鸟来说,尤其要防天敌。我们监测发现,青头潜鸭栖息地附近有黄鼠狼粪便。粪便用手一捻,发现有毛、有骨头,这说明它以幼鸟为食。发现这点后,我们立即制订方案驱赶黄鼠狼,更精准、更好地保护珍稀鸟类。”
踩着第一缕霞光,陈昌伦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鸟”工作。“8年前我刚开始拍鸟时,湖面上的鸟类很单一,大都是须浮鸥。现在,冬有花脸鸭、绿头鸭、红头潜鸭,夏有凤头鸊鷉、震旦鸦雀、水凤凰。生态好不好,果然鸟儿最知道!”陈昌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