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修复的“东平路径”

作者: 李潇雨

湿地修复的“东平路径”0

“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水浒传》中曾如此描述梁山泊,还称这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而这片“梁山泊”,置于战国时期,是浩瀚的天然湖泊“大野泽”,置于民国之后,置于如今,则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东平湖。

自汉武帝元光三年(132)黄河最早注入“大野泽”起,东平湖与黄河就再也无法分割。千百年来,几经沿革,历尽沧桑,是地质构造演化,更是水系改道变迁。如今的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也是黄河中下游、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为让一湖清水顺流向北,为保黄河下游河湖安澜,为使东平湖天更蓝、水更清,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保护好东平湖湿地生态资源,促进自然生态恢复进程的重任,落在了东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几位年轻同志的身上。

“自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写入国家战略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在东平县域内全面铺开。”湿地保护科科长齐道栋介绍说。2021年,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应运而生,经过项目申报、设计论证、审批建设等系统工作后,于2022年6月30日正式完工。这是东平县乃至整个泰安市第一个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林草资源和湿地管理科杨军对项目进程与内容了如指掌:“项目仅建设阶段就历时四月有余,主要建设内容为地形整理和植被修复。”

水系疏通是湿地修复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修复区进行水系疏通,可以逐步恢复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湖泊底泥层,为深水植物的恢复创造条件,营造丰富多样的水下生境。“水生植物活起来了,湿地自然就焕发生机了。”杨军说道。与此同时,“东平湖作为黄河重要的蓄滞洪区,其泄洪功能极其重要,水系的疏通也为泄洪提供了保障,以备不时之需”。

将水系疏通时清理出来的淤泥再次利用,进行土方回填、高滩堆积,也是湿地修复的重要举措。为什么要堆高滩?“湿地在一马平川,仅存芦苇丛的情况下,、红骨顶等动物尚可栖息落户,但白鹭、苍鹭等却无处落脚,在高滩上种植高大乔木、灌木,是为了让更多鸟类喜欢东平湖,留在东平湖。”杨军解释道。2019年冬,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首次被观测到在东平湖过冬。今年1月,东平湖上再度记录到1600多只青头潜鸭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泰安市多个县区还曾组织到东平湖参观学习,东平县的湿地修复项目已经成为可复制可借鉴的“东平路径”。

在刚刚过去的9月,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新一年度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正式开标,这是上一个项目的延续,更是革新。按照规划,将增添8处监测监控站、43万平方米退化湿地修复与生态景观以及巡护道路修建、滨湖生态护坡等设施及内容,“届时,湿地生态休闲与生态旅游总价值将持续提高,生态铺垫、生态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影响将不断提升。”齐道栋说。

百闻不如一见,乘手摇船从东平湖古镇码头出发,泛舟其间,如入画中。半小时后,便抵达东平湖腹地。开阔的水面上莲叶接天,芦苇摇曳,鸟儿翩跹。极目远眺,74公里的生态防护林悄然成景,高低有秩,层次分明。下一步,东平将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全省现代水网建设等重大机遇,扎实推进东平湖清淤扩容等生态修复项目,全力护好一湖清水,让东平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