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致陈玉珍的家书
玉珍:
九月十二日的信于九月廿七号在前线作战区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况,如同一目。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想(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亲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明扬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昨廿四五两日,我们的八路军参加上打了几个小胜仗,夺得大炮一门,弹两千多发,战车七十四辆,打死敌人千多个,俘二百多,得军用品很多,全线士气为之一壮。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平南飞陕尚未见面,是否来山西还不知道。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处置,我从不过问。手此致复,并问亲友均好。
朱德
(一九三七年)九月廿七日
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朱德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早在1916年跟随蔡锷护国讨袁时,即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后任泸州城防司令。朱德目睹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惨境地,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问题。他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毅然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先到上海、北京,后又远渡重洋,执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11月,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朱德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朱德将一生献给党,献给中国革命。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山河破碎,日本侵略者铁骑蹂躏,时任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在陕西耀县举行的抗日誓师大会上愤然喊出:“复我山河,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随后,挥师开辟华北敌后战场,以非凡的民族大义和指挥才能,有力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家国同构,古已有之。朱德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途中,想起阔别十年的家人,掩饰不住内心的思念,于1937年9月5日以“刘钟”为化名,给在四川南溪的前妻陈玉珍和四川亲友寄去第一封信,询问家中情况,告知自己率军抗日上前线等消息。9月27日,在山西抗战前线收到陈玉珍的来信,当日在回信中写道:“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想(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指生母)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亲(指养母)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信中朱德关切地询问,自己的两个侄儿和儿子朱琦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想着双亲,念及子侄,心系前线,更多装着的是抗击日军,救国安民。此时,抗日军民在朱德、彭德怀的指挥下,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赢得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胜仗,朱德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与惆怅。
时隔一个多月,朱德连续收到陈玉珍等家人的来信,外甥许明扬也到前线当面和舅舅谈及家中情况。得知“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朱德并不感到意外,他坦言,“我早已看到封建社会之破产,这是当然的结果”。随后在给陈玉珍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惟(唯)两位老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为让她“独立自主地生活”,朱德在信中坦诚告知:“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共苦,决非虚语。现时虽编为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家书的最后,身经百战的朱德动情而又悲壮地写道:“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万望你们勿以护国军时代看我,亦不应以大革命时代看我……专此布复(覆),并望独立。”考虑到家中“颇为寥落”,又恰逢荒年,缺衣少粮,两位母亲“恐不能度过此年”。20多天后,朱德在万般无奈之下,给同乡、同学兼好友“与龄老弟”即戴与龄写信求助:“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信中坦言:“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两个多月时间,连续四封书信写给亲人,拜托好友、变卖家产、募捐救母。拳拳大爱,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