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挺起不屈的民族脊梁

作者: 文汇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于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其中,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画家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的国画《八女投江》 (154cm×392cm,见封底,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再现了东北抗联8位女战士在抗争中誓死不当俘虏而集体投江的壮烈场景。画作中,人物处在漆黑的礁石、巨大的山体、苍茫的江水之间,悲壮的氛围跃然纸上。画面中指导员冷云占据制高点,面对追击的敌人,她毫不畏惧;左边江水中走在最前面的女战士,表情坚定,义无反顾;她与冷云以及画面最右边的战士,形成一个三角形构图。画作人物线条厚重有力、明暗分明、雕塑感极强,营造出抗联女战士于绝境中视死如归的坚毅与英勇不屈的气概。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师进行转移,至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时被特务发现,遭到附近日、伪军袭击,双方展开激战。其中,女战士们在指导员冷云的带领下,为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向追击大部队的日军开火,背后遇袭的敌军立即掉头前来围攻她们。主力部队顺利转移后,8名女战士边打边撤,被逼至乌斯浑河河畔,她们打光子弹后,手挽手高唱《国际歌》,踏入冰冷刺骨的汹涌河水,集体殉国。她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气壮山河,感天动地……

1931年9月,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9月22日,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特别在满洲更应该加紧的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加紧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组织他的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1933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后,东北地区党组织积极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秋,东北抗联已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北满、吉东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面对日本侵略者持续且残酷的军事“讨伐”,抗联部队被迫转入深山密林中坚持斗争,冰天雪地,缺衣少食,他们常以树皮野果充饥。1938年冬起,抗日联军相继转移到苏联远东地区进行野营整训,并不时以小部队越境回国,继续给日、伪军以打击。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回国配合苏联军队作战,并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等人民武装力量会合,占领战略要地,解放了东北一批城市和乡村。

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中,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他们所进行的游击战争,环境之艰苦,斗争之残酷,牺牲之壮烈,中国革命历史上罕有。他们的英勇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