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独特语言风格

作者: 王振

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独特语言风格0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领袖人物的语言,尤其是那些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指引时代发展潮流、反映时代主旋律、回应时代最强音的语言,有着推动时代滚滚向前的巨大影响力。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同时他也是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大师,他极具魅力的语言,不仅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也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极大丰富和发展中国政治语言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

言简通俗中蕴含深意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系统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极具针对性地提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遭到反对者“究竟是砍旗还是举旗”的质疑和指责。在这场理论较量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句话超出了学术观点讨论的一般范畴,而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了应该实事求是还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果断鲜明地指出要回到实践中去,高度概括了他对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态度。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就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作了科学精练的总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的讲话语重心长,直截了当,既明确了思想僵化、脱离实际的危害性,又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更是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看作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审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不再是简单地解决思想分歧、可以浅尝辄止,而是必须辨明白、论透彻,来个思想大解放,进而实现思想大统一。邓小平观点明确而又言简意赅的语言,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和务实作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为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论述,细细琢磨,可见其匠心独运之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在论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后,进一步考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采取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系列改革举措,进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其中一连使用两个“这是……所以……”的句式来阐明观点,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尤其是“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的“也”字,使前后两句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凸显出理论上的创新源于坚守理论本身这个道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理论智慧。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突破。过去,我们一度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很短暂,不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从而作出一些超越阶段和违背客观规律的失误甚至是错误的决策。针对改革开放之初,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再次冒头的急于求成倾向,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观点鲜明,蕴含3层含义:第一,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我国在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结论;第二,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基于历史得出的结论;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出的结论。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科学认识,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

诙谐幽默中直击要害

在邓小平的语言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出自四川的一句俚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首次引用“猫论”是在1962年7月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代表谈及农业生产管理政策时讲的,表达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改革开放时期,“猫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华夏大地最生动的公众语言。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有媒体刊出《一句民间谚语与一个改革口号》的文章,首先提到的就是邓小平提出的“白猫黑猫论”。“猫论”之所以跨越时空而不过时,重要的就是简洁明快、诙谐幽默的大白话背后蕴含着不可抗拒的哲学力量和务实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就像只要能捉住老鼠,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猫,都是具有非凡勇气和高超本领的好猫,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敢闯敢试的改革劲头。这种诙谐幽默的乡俚土语,形象生动,深入人心,一经提出就会引起人民的共鸣共情,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务实作风开创新局、用实干精神创造幸福。

“‘老九’并不坏”是邓小平对知识分子名誉的生动诠释和维护。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污蔑知识分子为“臭老九”,把他们作为改造对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发言,在谈到劳动时,邓小平尤其谈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不是讲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吗?”“好多农业院校自己培育品种,自己种田,怎么不是劳动?”“一定要用锄头才算劳动?”“一定要开车床才算劳动?”一连使用几个反问,一方面启发人们的反思,另一方面尽力营造活泼的谈话局面,不至于让这个严肃的话题束缚与会者的思想,推动座谈会形成共识。这种语言,说服力在前,真理性在后,让人不得不思考,不能不信服。接着邓小平继续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这段话十分精彩,一下子拉近了与参会者的距离。“老九”一词由来已久,是对知识分子的贬称,邓小平这段话沿用“老九”的称呼来指知识分子,属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典型的正话反说,以“‘老九’并不坏”的结论,把知识分子与劳动阶级联系在一起,既生动幽默,又直指要害,起到了肯定知识分子,为后续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奠定基础的作用。此后,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正式恢复名誉,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和调动出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不敢干的现象。苏东剧变之后,姓“社”姓“资”的争论,迟滞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步伐,在这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邓小平毅然南下,边走边看,发表了“南方谈话”,其中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的观点。其中的“小脚女人”是指封建社会被强行缠足的女性,在行走过程中无法迈开步伐,早已被文明时代所废止。这里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中不敢大胆进取、勇于探索的人比喻成“小脚女人”,寓意深刻。如果不敢尝试,不追求创新,迈不开步子,改革进程就会停滞不前,不仅发展上中国会与世界主要国家进一步拉开差距,人民也会心生怨言,甚至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细细品味,诙谐幽默中直指要害,批判开历史倒车的同时,也警醒、启发、激励人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平实质朴中发人深省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道必答题。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全党全国人民都在苦苦求索。邓小平没有从本本里、经典里或以往经验和固定模式中去寻找答案,而是实事求是地考察问题,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他意识到“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为此,他大声疾呼:“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平实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真知灼见,闻之发人深省。这一呼吁契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同长期以来存在的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追求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升的观点和做法,形成强烈对比。这里,邓小平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并深入总结探索才能形成科学认识的命题,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可以避免哪些坑、少走哪些弯路,却是通过深刻洞察中国国情、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可以得出的结论。从人的解放这一基本目标来看,如果社会主义解决不了贫穷问题,这样的社会主义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或者说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成为邓小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朴素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从这种底层逻辑出发,制定强国富民的改革开放政策,提升社会主义内在价值、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把人民富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和抓手,进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丰富实践的背后蕴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和科学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就愈发明朗,“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困扰党和人民的现实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

“杀出一条血路来”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示广东省委创办特区时提出的。当时,广东省委专门向邓小平汇报了广东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扩大广东对外经贸的自主权,同时举办出口加工区,以吸引外商投资设厂。对此,邓小平饶有兴趣地指出:“可以划一块地方,叫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用语坚定有力,平实质朴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刻;同时不难看出,迈开改革开放实质性的一步何其之难。这里,邓小平不仅是为广东省委鼓劲,也是为全国推进改革开放加油打气:改革开放的确需要一些突破口来打开新局面,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即使头破血流,也要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他的一席讲话,传递的是不畏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旨在激发和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进取精神、战斗姿态,唤起一股在困难面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精气神,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进下去。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句话是邓小平1992年第二次南下时提出的,实际上道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终目的。“精”指的是要抓住精华、精髓,“管用”指的是理论要体现出其价值,要在指导实践中见成效。这句话平实质朴,却暗含着对待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态度。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但是,如果据此按图索骥地找出马列主义“大本子”里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以此为“尚方宝剑”,对经济特区、市场经济等改革举措提出质疑,进而质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理论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那就是离开生产力空洞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就是脱离实际的形而上学、本本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和理论精髓,也经受不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邓小平的这句话,平实质朴而又准确精炼,也是在告诫党员干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不要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照套照用特定结论,而是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实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站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实践中继续接受检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