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与东北人民军队后勤工作

作者: 唐正健

罗荣桓与东北人民军队后勤工作0

1961年11月,罗荣桓在听取杨成武的汇报时这样指出:“在东北作战时就有一条经验,打起仗来,一要抓指挥机关,二要抓后勤。这两个部门很重要。指挥机关组织不好,后方东西跟不上,打仗就成问题。”正是由于后勤工作对战争所具有的重大战略作用,罗荣桓以很大精力参与了对后勤工作的领导。他根据东北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和我军的后勤实际,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观点和要求。本文试图在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研究阐述罗荣桓对东北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领导,并探讨其历史意义和时代启示。

提出后勤工作要统一化、正规化

东北解放战争以大兵团作战为主,各种物资必须统一生产、筹集、调配,这就要求后勤工作必须适时作出改变,提高统一化、正规化水平,以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罗荣桓从进入东北伊始就认识到统一部队的重要性,他在1945年12月撰写的《对创造东北根据地的意见》一文中提出,要“统一作战指挥与后方之组织”。经过实践,又在1948年三四月间召开的东北军区野战军参谋会议和纵师两级干部军事会议上,专门作了关于建军及正规化问题的报告。他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推进这项工作。

(一)统一部队前后方编制

统一编制是统一指挥的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游击战,部队经常分散在各地,编制也不尽相同。在游击战环境中,这种方式能调动各部队的积极性,也便于筹措物资。然而,在东北高度集中的大兵团作战条件下,这种分散形式的弊端日渐显露,不仅不利于集中统一指挥,而且滋生了游击主义、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部队战斗力。

罗荣桓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及时指出:“部队的组织需要来个大改变,使之适应目前大规模集中作战的情况。”①为此,他提出要彻底整顿并建立统一的后方。当时,通辽地区的问题尤为突出,罗荣桓要求后勤部政委周桓亲自带工作组进行整顿,“通过说服教育,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除了纵队以外,师团的后方一律撤销,把人员充实到战斗部队里去,东西该交的一律要交公”②。为全面彻底地整顿后方,罗荣桓在1948年3月召开的东北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有纵队的师坚决取消后方,要求各师同志下最大决心,立即将留守处交给纵队,以后再发现定要没收。纵队则应迁移后方,登记物资,清理家务,审查干部,准备将来移交。”针对整顿中某些部队出现的打埋伏、造假预算等问题,罗荣桓提议后方人员应该统一调剂,一年一换,以克服这些问题。针对整顿后某些干部将个人要求与革命需求对立起来的情况,罗荣桓指出要坚决同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作斗争,并在组织上给以一定的纪律处分;还提出各纵队要教育帮助后方人员的家属,特别要注重政治上的教育。

部队编制统一后,后勤机构也随之调整,野战后勤和纵队后勤各部门相继拟定编制草案、组织与任务草案,加强了后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各部门的组织和任务,适应了大兵团作战的需要。

(二)完善并坚持后勤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为保证人员与物资的合理配置,罗荣桓不断完善东北人民军队后勤规章制度。

第一,在完善制度方面,罗荣桓提出,“部队中要建设一套新的正式的正规制度,人事的与物资的供给配备调补,都应有正规制度”③。在他的提议和领导下,东北人民军队先后制定了包括《供给工作细则》  《暂行卫生法规》《卫生材料出纳及报销制度》《军械保管制度》在内的供给、卫生、军工等制度和节约奖励条例、贪污腐化惩罚条例、盗卖公物惩罚条例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后勤制度体系,使军队后勤工作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第二,在坚持制度方面,罗荣桓认为“坚持一个制度就是一场斗争”④。一是坚持强化制度意识。针对前方部队缴获不上交、没收随意、打埋伏等问题,罗荣桓在东北军区后勤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遵守制度的要求,对预决算制度、领发制度、上交制度、按时呈报制度等后勤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二是坚持严格执行制度,“在遵守制度上干部和战士要一律平等”⑤。针对某些干部在人事配备、物资供给上不遵守制度的行为,罗荣桓严正指出,“对后勤机关所发的一些东西,供给机关处理的一切问题,请首长叫下面多找供给机关,有一些属于供给制度权限的事情,请首长不要过问,以免下级不好处理”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某些领导干部破坏制度的现象。

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后勤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罗荣桓的要求和支持下,这些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被严格遵守和执行,使部队后勤工作逐步克服了自由主义、游击主义等问题,人员物资的调配更趋合理有序,统一化、正规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健全后勤组织机构

东北人民军队后勤组织机构历经多次调整,每次调整都是对集中统一领导的加强和优化,罗荣桓是其中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1947年冬季攻势后,东北国民党军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座大城市,决战形势已然明朗。为使军队后勤工作尽快适应决战需要,罗荣桓在1948年3月的东北军区后勤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后勤组织机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从军工部中分出军需部,将供给与生产分开;健全二级军区的后勤组织;在专区、县级成立有党、政、军、民参加的战勤委员会,统一战勤领导;在运输线沿途设立大、中、小型兵站;将各地区的公私车辆统一登记,组织起来,服务于战争”。同年8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再次召开后勤会议,撤销原后勤总司令部,分设前后方后勤部并明确各自任务,将东、西、北3个后勤司令部改编为5个后勤分部。此外,扩建汽车运输部队,统一医院番号,加强铁路运输管理,为提高军队后勤保障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罗荣桓的关心和领导下,军队后勤工作在统一化、正规化目标的指引下,为服务保障大规模集中作战,克服传统观念,紧随时变势变,通过一系列变革,逐步由分散独立走向统一、正规,面貌焕然一新,军队后勤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加强后勤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后勤政治工作既是后勤工作的一部分,又为提升后勤工作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将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后勤工作的灵活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军队后勤政治工作,为后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一)加强党对东北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领导

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党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是后勤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其顺利开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由于过去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导致一个时期内军队后勤工作中党的领导较为薄弱。罗荣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1948年3月的东北军区后勤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后勤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有后勤组织的地方,就要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干部中要指定专人抓兵站、仓库政治工作。政治工作要贯彻到后勤工作的各个系统里面去,保证党的政策、决议和政府法令、上级命令的贯彻执行。”此外,他极其重视基层党的领导与建设,同年9月,他在军队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连队,加之连队编制日益庞大,成分也日趋复杂,因此必须加强下层连队和机关单位党的领导,将积极发展党员、加强党的教育、培养初级干部、加强工作检查与指导等措施视为加强党的基层领导的中心环节。

在罗荣桓的领导与努力下,军队后勤工作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并与整党运动相结合。上级党政军机关所作的重要决定、计划和任务等,已集中于各级党委会,经过党的会议讨论与决定后,再交由有关机关执行,结束了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分散无力的状态,使党组织真正成为领导后勤工作、保障战争胜利的坚强核心。

(二)在后勤工作中坚持群众观念

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因此,罗荣桓始终强调必须坚持群众观念,紧密联系群众,不断扩大后勤工作的群众基础。

第一,深刻认识群众的重要性。作为政工干部的罗荣桓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指出“虽然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前方,但是要没有后方送粮、送草、参军、参战等等,胜利还是不能得到的”,并进一步强调“战争的功劳如果前方占第一功,后方就该占第二功,我们不能抹杀后方的功劳”⑦。

第二,广泛动员群众,坚决依靠群众。罗荣桓指出:“群众一发动,根据地很快建立起来。没有这一条,我们军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得不到补充,战争也无法打下去。”⑧因此,他极其重视动员和宣传工作,将其作为在东北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方法,以此为地方工作团开辟道路。在动员群众的方式上,他认为土地改革是动员群众的有效途径。他总结了敌区群众情绪高涨的主要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实行了土地改革的正确政策,从而增强了群众的勇气,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因此,他在荣军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学习土地改革,参加目前的土地大革命,打倒地主,帮助农民翻身,那我们就会在荣誉上面加荣誉,老乡就会更加拥护我们了。”通过一系列群众动员工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发展生产、参军支前的热情高涨,奠定了后勤工作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爱惜民力物力,体察群众疾苦。这既是对勤俭建军原则的坚持,亦是对群众观念的坚决贯彻。罗荣桓特别注意爱惜民力物力,多次阐述东北群众的疾苦,强调爱惜民力物力的极端重要性。他在1948年3月的东北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上以北满地区为例,说明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很重,强调必须节省人力物力,合理使用,并将此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提倡不要浪费一粒粮食、一个民夫、一辆大车、一匹马。如果浪费了,就是对战争不负责,就是犯罪”。在后来的军队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把爱惜人力物力提到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高度,批评了对人力物力不爱惜、不重视的观点和行为。在他拟定的《辽沈战役行动前政治动员令》中,要求干部必须更好地学习和贯彻党的政策,“同任何浪费人力物力的倾向作毫不宽恕的斗争,这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因素”。

东北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将后勤政治工作融入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大体系之中,坚持原则不动摇,创新方法做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树牢群众观念,为人民军队后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保证了后勤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心系军队后勤重点工作

罗荣桓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提高到战略地位。在领导东北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过程中,他既从整体上抓后勤工作,确定其方向和原则,又从后勤工作的细节入手,关注各方面的具体状况,考察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后勤工作真正保障战争需要。

(一)创造后方根据地

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依托,创造稳定的后方根据地是开展后勤工作的前提。在进军东北之初,部队遇到了严重困难,“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⑨。克服这些困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后勤保障力量建设。

罗荣桓高度重视根据地的创建。在挺进东北前,他即嘱咐万毅要依靠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罗荣桓在《对创造东北根据地的意见》一文中对我军建立根据地的重点区域提出了意见,“东北已无我独占局面,沿长春路各大城市将为国民党所接收。但我争取控制长春路两侧之广大地区,包括中小城市、次要交通线及某些工业原料地区,仍然来得及,这将会造成国民党还是处于劣势地位之可能”,提出要尽快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放手发动群众,整训部队。这一意见与半个月后毛泽东起草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主要内容高度一致,更为后来的革命战争实践所证实。1946年7月上旬,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即《七七决议》),进一步指出要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并当作第一位的工作来抓。

在罗荣桓和东北局的领导下,党和人民军队逐渐在东北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及时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农业生产,建设军事工业,开展各项后勤工作,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强大而稳定的后方。东北革命根据地不仅为东北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更是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支援了全国的解放。

(二)发展军工生产

解放战争开始后,不仅作战空间更大、更集中,而且作战方式更为复杂多样,战斗频繁而激烈,人员物资消耗成指数增长。“仅就秋冬两季攻势所消耗的弹药量比过去中央苏区内战总消费还要多得多”⑩。据统计,辽沈战役期间后方共向前线运送了“各种子弹一千万发,手榴弹十五万枚,各种炮弹二十一万发,炸弹五万个”⑪。如此巨大的消耗,仅靠战场缴获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同时,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也为军事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