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公朴回大后方
作者: 罗青清漳河畔送君行,
烽火弥天惜别情。
敌后史诗朦绮梦,
峨眉山月为军民。
作者自注:1940年秋,前“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七君子”之一李公朴先生深入华北解放区访问,来到最后一站太行区。当时正值“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驻涉县东辽城村,村临清漳河。李公朴受到联办主任杨秀峰、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及行政会议委员的热烈欢迎,李盛赞解放区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愈战愈强,利用战争空隙自己动手,发展生产,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临行,我陪他涉过清漳河,送他上马,口吟一绝为别。
浅 析:
借送别而抒情,借周围景物而衬托分别时的心情,是送别诗常用的手法。这首《送李公朴回大后方》足见作者与李公朴分别时的心情。由“清漳河畔”起兴,很自然地联想到“烽火弥天”的环境。李公朴是进步民主人士,他从大后方来到太行山进行访问,受到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也与作者结下深厚的情谊。在清漳河畔惜别,怎能无诗相赠?后两句就是写李公朴先生虽然来自大后方,但仍然情系太行山的抗日军民,笔下定能写出更好的抗战史诗。
这首诗将比、兴手法融合在一起,表情达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感情,是以眼前的实景寓政治感慨。兴中有比,比中含兴,不露痕迹。全诗意境辽阔,情深意广,是一首情、景、意结合的佳作。
上一篇: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的家书
下一篇:
华北根据地的春节文化建设及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