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笔下的工合晋豫区办事处

作者: 马明深 马明潜 张东生

何克笔下的工合晋豫区办事处0

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出席了英国女王举行的欢迎晚宴。他在致辞中专门提到,“我们不会忘记英国曾经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和道义援助。一个中文名叫做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这位英国记者就是乔治·何克。他曾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外事秘书,任职期间曾到晋豫区办事处所辖各事务所考察采访,并向国内外报道西北工合运动的开展情况。而当时,我们的父亲马克勤担任晋豫区办事处所辖鲁山事务所主任。两人就此相识。

乔治·何克在著作《我看到了新中国》中,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工业合作社的形式生产战略、生活物资的情形。接下来,本文将从中国工合运动的发起与组织成立讲起,介绍何克笔下的工合晋豫区办事处及其所辖的鲁山事务所,以及我们的父亲马克勤参加革命工作特别是投身工合运动之始末。

中国工合运动的发起与组织成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地区的大部分中国工业企业,都已沦入敌手。由于战争,中国半数以上的熟练工人被迫逃离沿海地区,成为流落内地的难民。战争重创了中国经济。

为支援抗日战争,国际友人、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人在上海发起工业合作运动,意为“努力干,一起干”。工合运动,一方面是组织中国各种类型劳动者进行合作,以生产急需的军用和民用物资;另一方面是争取国际援助,从而积极地支援抗战。

这一运动得到宋庆龄、周恩来等人的支持和鼓励。路易·艾黎多次在武汉同周恩来商讨工合运动,周恩来认为工合的主要任务是争取蒋介石共同抗日,尽可能地争取美国和其他国家对工合的支持。1938年8月,经国民政府批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中国工合CIC)成立。路易·艾黎成为首席技术顾问,并代理总干事以组织工合运动。年底,中国工合从汉口迁至重庆。1939年6月,中国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何明华主教(英国人)为主席,宋庆龄为名誉主席,路易·艾黎担任秘书。中国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的成立,在获取援助资金和物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同年12月,宋庆龄为进一步推动工合运动的发展,在香港电台作题为《中国工业合作社之意义》的广播演讲。

路易·艾黎于1939年初到达延安,与毛泽东就工合事宜交换了意见,得到中共中央的积极支持。不久,中国工合延安事务所成立。同年9月,毛泽东致信香港中国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主席何明华,感谢他及工合对抗战的支持,希望工合更多地支持八路军的经济生产。

由于国共双方领导人均支持和参加了工合运动的领导,中国工合被认为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晶。

晋豫区办事处的成立

至1939年初,中国工合已建立起西北区办事处(宝鸡),川康区办事处(重庆),东南区办事处(赣县)和云南办事处(昆明)。

宝鸡是中国工合运动的发祥地。早在1938年8月26日,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宝鸡大华手工铁器合作社成立。同时,中国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挂牌成立,卢广绵任主任,管辖陕甘鄂晋豫五省事务所。为进一步推动晋豫两省及鄂北等地区的工合运动,加之考虑到晋豫两省地处战区,准备要建立战区工合游击队等原因,1940年7月,中国工合决定在洛阳设立晋豫区办事处(即工合华北前线办事处),将原属西北区办事处管辖的晋东南(阳城)、镇平、老河口(鄂北)事务所划归晋豫区办事处,到1941年9月共辖洛阳、晋东南、鲁山、禹县、镇平、老河口6个事务所。重要的是,早在1938年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晋豫特委在阳城县横河成立,聂真任书记。这为工合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由于工合晋东南事务所设在阳城,根据前线需要,其所属的合作社及时为前线部队生产了大批军用物资,真正起到了战地工合的作用。

晋豫区办事处及所辖事务所处于华北抗日的前线地区。时任西北区办事处外事秘书的乔治·何克在到晋豫区各事务所采访后写道,在中国工合各地区组织中,最新的、在许多方面也是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于1940年下半年成立的工合华北前线办事处(指晋豫区办事处)。该办事处管辖长江以北的全部和潼关以东区域,它的供给站分布在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也对工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让工合晋豫区办事处承担起原先战区经济委员会的职能,负责山西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战时经济机构。

1939年到1945年,西北工合和晋豫区办事处在前线和后方均设有多个合作社,业务遍及纺织、军火、矿业、化学、机械等,产品达500多种,70%被运往抗日前线。尤其是工合为前线抗日将士及时赶制百万条军毯和10万件棉大衣的事迹,令国人瞩目。

由于工合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建立的,具有合法性。为此,中国共产党特别派遣一批党员干部到国统区的工合中去工作。这样既支持和推动了工合的发展,又能够以工合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

1939年,中共陕西省委派共产党员郑长家来到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宝鸡事务所,担任主任。不久,女共产党员柳文(原名刘士范)也到宝鸡事务所负责妇女工作。共产党员、原国民党宝鸡县县长秘书鞠抗捷(原名鞠仁卿),到西北区办事处军毯处任秘书。西北区办事处与宝鸡事务所同在一处办公。根据省委指示,于下半年成立了中共西北区办事处小组(又称党组),组长(书记)柳文,鞠抗捷、郑长家为成员。据柳文回忆:党组成立会是在西安王家巷高崇民家里开的,由陕西省委委员宋任远主持;党组不和当地党组织发生横向关系,直接受陕西省委领导。

孟用潜,原名孟广智,曾用名孟坚、曹长青,1905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陕西省委书记、河北省委代理书记。1938年离开北京去重庆,与路易·艾黎结识,随即参加了中国工合。孟用潜先后到兰州、宝鸡、西安、延安等地视察工合工作。1938年秋,与斯诺一同到延安,后又到晋城等地视察,1939年回到重庆。

工合晋豫区办事处成立前,孟用潜、鞠抗捷、董昆一(曾任东总西安分会党团书记)先后担任工合晋东南事务所负责人。孟用潜在重庆时接受周恩来的指示,到洛阳与当地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了工作联系。

洛阳位于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国共两党有许多重要机构设置于此。1938年6月6日,开封失守,河南省府迁至镇平,1939年秋又迁至洛阳。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和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也设在洛阳。

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1938年10月,“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通讯处”在洛阳成立并对外办公。后来,通讯处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主要任务是:准备在日军过黄河后,在河南境内打游击;开展国民党上层统战工作;为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中共豫西省委也设在洛阳,刘子久为省委书记,曾担任洛阳八办主任。1940年夏,孟用潜在洛阳组建工合晋豫区办事处并担任主任。

洛阳地处前线,工合晋豫区办事处的许多合作社均在战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洛阳八办对晋豫区办事处提出了设立游击据点的规划。孟用潜和西安“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负责人高崇民商定通过战地工合搞几个游击据点,发展成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他们决定将晋东南事务所、鲁山事务所作为将来的游击据点。这两个点的人员配备和地点选择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即“据点位置必须能进行山区游击战,能辐射各战区,是交通要道;领导者必须具备军队工作经验,有文化,有宣传和领导能力”。为此,东总给工合选派了一批进步青年包括部分共产党员,除办事处留下一部分人外,大部分被分配到接近敌区和山区的事务所。

由于工合中也有国民党派出的人员,所以共产党在工合内的活动仍是保密的。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在工合组织中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被迫离开。1940年底,郑长家因遭到国民党通缉,离开宝鸡去往重庆工合总部工作,西北区办事处党组被迫解散。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在政治上开始扼杀工合运动。1941年5月,马营镇永清堡毛纺站工合党组织遭到破坏。许多工合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被抓捕后送往“西安青年劳动营”进行审讯和关押。

1942年,工合自卫队被编入八路军第三八六旅十七团,在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的指挥下参加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马克勤从重庆东总到洛阳工合

1935年至1936年,我们的父亲马克勤就读于济南育英中学。后由于家贫,父亲中断学业,回到新泰担任小学教师以维持全家生活。他在育英中学读书的时间虽短,但在这里受到了马列主义的熏陶。1938年初,日军占领新泰。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父亲参加了济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

1938年7月,父亲在张友渔(共产党员、时任国民党军石友三部第六十九军政治部部长)的安排下到第六十九军教导团做统战工作,担任连指导员。其间,经营指导员刘昕(共产党员)的培养和介绍,于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部队调重庆受训,父亲经党组织协助离开该部,在重庆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39年3月,父亲加入重庆华北同学工作队,组织华北流亡学生宣传抗日救亡。5月3日至4日,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轰炸时,《新华日报》《大公报》《新民报》等多家报社毁于战火之中,许多进步人士参加了抢救器材工作,华北同学工作队也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掩护和帮助。

5月,父亲参加了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组织“东北救亡总会”。武汉失守前,东总转移至重庆并以此为中心,在西安、延安、洛阳和衡阳等地建立分会。

重庆东总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服务队,队长由东总宣传部干事杨坚白担任,成员有我们的父亲马克勤、陈亚(女)、丁平、刘惠华、刘方、吕光等,其中多数为共产党员。后来,东总服务队改名为“东总战地工作第三团(重庆)”,准备挺进华北。因到华北需要国民党有关部门批准,战地工作第三团便加入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冀察分会”宣传队。陈甫子(又名陈宝珊、陈富梓,中共地下党员)任队长,杨坚白为副队长。此时,父亲经陶育玉介绍,已于1939年11月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队校阅第九组担任随员,计划到河北邢台视察。1940年初,冀察分会宣传队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到达洛阳进行战地宣传。3月中旬,父亲随第九组组长徐复观(1943年任驻延安第十八集团军少将联络参谋,后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返回到洛阳,之后和重庆东总负责人于毅夫取得联系,被安排就地参加“战地党政委员会冀察分会”宣传队。七八月间,宣传队解散,其中东总战地工作第三团部分成员前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党组织安排下,父亲和部分宣传队队员参加了工合晋豫区办事处。8月,父亲被任命为鲁山事务所主任。组织关系在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工合为八办和中共组织的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持工合发行的护照或通行证就可往来于边区与国统区。1942年,因叛徒出卖,父亲被捕,关押在“西安青年劳动营”,由于父亲提前通知了赵鼎和其他战友,诸同志幸免于难。

1944年,父亲经组织营救和徐复观帮助出狱。组织上根据父亲在重庆的人事关系,决定派他执行敌营潜伏任务,潜伏命令就是由赵鼎代表太岳军区情报处宣布的。父亲到重庆后,进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办公室(中央党政军联席会报秘书处)担任机要秘书,从此谨慎地周旋于重庆各方。

何克与鲁山事务所

鲁山旧称鲁县、鲁阳,位于河南中部偏西,伏牛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它西通山陕,东连黄淮平原,北望古都洛阳,南与南阳相接,是豫西门户之地。鲁山周围群山环抱,隐蔽性极强,山体为整体花岗岩,很适合建立防御工事。

乔治·何克(1915—1945),是首次到工合鲁山事务所进行采访的外国人。早在1938年8月,担任美国新闻社临时记者的何克,在汉口经史沫特莱介绍认识了正在筹办工合的路易·艾黎。他盛情邀请何克加入,向全世界介绍工合运动。艾黎告诉何克,如果他愿意,可以加入位于陕西宝鸡的工合西北区办事处。1939年10月,卢广绵安排何克担任西北区办事处外事宣传秘书。自此,何克以外事秘书的身份考察了西北地区工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