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长征路上的三位共产党员
作者: 王建辉
2025年是我的父亲王世明参加红军90周年。前不久,我再次翻阅父亲生前的回忆文稿,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我认为自己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是长征时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岁月。长征,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长征中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记得他说过,在九死一生的长征路上他见证了3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看着父亲熟悉的笔迹,我想,长征究竟是一段怎样的艰难岁月?他为何将这段经历视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他在长征中见到的共产党员都是怎样的人?这些共产党员又对父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绪良久,从父亲曾讲述的他参加红军与长征时刻骨铭心的经历中,我找到了答案。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我的家乡四川北川县(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祖祖辈辈受地主老财欺压,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爷爷奶奶看到红军待穷人亲热和善,还把地主的粮食分给他们,觉得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就送我父亲去参加红军。那时父亲还不满15岁,他先是被编入当地游击队。当时,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在安县、北川和茂县交界的千佛山发起千佛山战役。父亲所在游击队的任务是给参战红军运送粮食,虽然山路陡峭,但小小年纪的他背着粮食,坚持完成了任务。
不久,父亲所在游击队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一开始他被分配到师政治部宣传队做公务员,后来被调到师部医院做看护员。父亲回忆说,干了一段看护员工作后,他就积极要求上前线杀敌,上级随即将他调入第九十三师二七一团特务连。
父亲下连队不久,部队就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想到要离开家乡,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父母和亲人,父亲的情绪有了波动。他的班长赵良明是1933年参加红军的共产党员,了解到父亲非常想家的情况,就给他讲革命道理,并在生活上帮助照顾他。班长亲如兄弟的帮助和鼓励使父亲逐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位于四川宝兴县与小金县交界处,山上常年积雪,空气稀薄。父亲说,他们翻越夹金山时,看到不少战友因体力不支,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内心也非常紧张,自己的腿似乎也越来越沉重。见此情景,赵良明大声对他喊道:“小王,千万不要坐下来,要往前看,一直往前走啊。”父亲后来说,正是班长及时的呼喊提醒了他,他才鼓起勇气,成功地翻越了夹金山。
四川巴中的南龛山上,建有一座“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碑林长廊内嵌有包括我父亲名字在内的4800余块红军将士纪念碑。2017年11月的一天,我不经意间发现父亲石碑右边的竟然是“赵良明同志”的石碑,惊喜之余,我仔细查阅了自己保存的父亲档案中“参加革命后的经历证明人”一栏的记载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一书中有关赵良明的“简介”,确认曾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参谋长的赵良明就是父亲当年的班长。90年前,两位年轻的红军战士互相扶持着,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长征;百年后他们又“相会”于巴中的南龛山上。激动不已的我,随即以“生死相伴的红军战士”为题记录下这个难忘的故事。
翻越夹金山不久,父亲所在部队就进入了松潘草地。父亲后来和我谈起过草地的经历时说,有两件事让他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缺吃少穿,加之草地泥泞难行,每天都是人困马乏。有一天,父亲在行军队伍中看到了军长王树声,只见王军长背着好几支步枪,沾满泥水的双脚站在草地中,边走边鼓励大家说:“同志们,加油啊。我们就要走出草地了。”父亲说,王军长是把身体弱的战士的枪背在了自己身上。此情此景,让战士们备受鼓舞。大家打起精神,相互扶持着勇敢地继续前进。
1959年,我父亲在北京丰台总后某部担任政委。一次,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大将到父亲所在部队视察。看到老首长,父亲激动不已,立马跑上前去向王树声报告道:“报告军长,我叫王世明,是原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一团特务连三排九班的战士……”听了父亲的报告,王树声非常高兴,他握住我父亲的手说:“长征时牺牲了那么多同志,现在能见到一个真不容易啊。”
第二件事是部队过草地前,上级曾发给每名战士几斤生麦子当口粮。然而,在离出草地还有两三天路程的时候,父亲却遗失了口粮袋子。望着茫茫草地,父亲绝望地哭起来。连长印成真得知此事后,对我父亲说:“小王,从现在起你就跟着我,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父亲知道连长和战士们的口粮一样多,不忍心再分食,但连长却要求他服从命令。此后,连队每到一处宿营地,印连长就掏出一只小酒杯,从自己的口粮中舀出一小杯倒在我父亲碗里,再让他找些野菜,和口粮混在一起煮着吃。父亲说,就是靠着连长“挤”出的粮食,他才活着走出了草地。
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父亲见证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让他感到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当时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后来的战斗中,父亲勇往直前,从不退缩。1936年11月,在甘肃环县参加甜水堡和山城堡战役后,父亲所在部队在宁夏盐池和陕北定边一带休整;12月,部队移驻陕西三原。在这里,经战友谢正陆与张扬银介绍,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将长征作为自己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经历,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和老红军本色,为部队的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
如今,看着父亲写的回忆文稿,他的点滴往事如电影似的一幕幕闪过我的脑海:从抗战中他参加黄崖底伏击战时一枪击毙一个企图夺他枪的日本兵,到解放战争时作为团政委的他在太原义井村攻坚战中率部攻占了敌人重兵把守的义井村,歼灭和俘虏1000多敌人;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后勤总部机关工作十多年并已安家北京的他,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于1965年大年三十,带着全家人赶赴大西北新单位报到,直到1980年离职休养。几十年来,父亲每到一个单位,总是以身作则地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真正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讲求待遇和条件,而这些正是对父亲所写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是长征时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岁月”,“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最好诠释。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