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亭:才兼文武的政工名将
王新亭上将文韬武略、敢打硬仗、屡建奇功,他从1937年东渡黄河来到山西抗战前线,一直到1949年太原解放,在太行山及周边地区战斗生活了12年。
投身革命彰显才干
王新亭(1908—1984),又名王兴庭,湖北孝感人,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年时家境贫寒,父母却坚持供他上学,得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十分刻苦。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总是一面打猪草、拾柴,一面背诵课文。12岁时,父亲突然病逝,家境日益艰难,他只得含泪辍学。先是在家种田两年,后经人介绍,到当铺做了两年多学徒,每天干不完的活和无尽的责骂成了他的日常。但无论再忙,晚上他总要在昏暗的油灯下坚持读书,尽可能挤出时间充实自己,
王新亭

大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共产党人以武汉为中心,宣传马列主义和发展党组织。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工农群众运动发展得尤为猛烈,王新亭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当地的店员工会和农民协会。他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认识到要翻身求解放必须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王新亭的家曾是中共孝感县委活动的一个据点,母亲常会带着兄妹几个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王新亭的大哥是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二哥是党组织的交通员,五弟参加了游击队。在党的教育和家庭影响下,王新亭的革命意志愈发坚定。1930年春,他决定去参加红军。他带着孝感县委的推荐信和母亲做的干粮,直奔還水东岸的小河溪,找到红军鄂豫皖第一军一师驻地,被分配到第三团一营一连当战士。自此,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一心跟党走,直到全国解放后才与家里取得联系。
王新亭在革命队伍里成长很快,于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有文化、有想法,不仅把造名册、写标语、出墙报等工作完成得很出色,还总能把枯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他平时看起来文气十足,但上战场后又总是冲在第一线,在队伍中很受欢迎。入党不久就升任政治指导员。他带领红一连参加了夜袭金家寨、叶家墩子及围攻新集、双桥镇、罗田、广济等战斗。苏家埠战役中,他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功劝降一股残敌,让大家极为佩服。
1933年1月,王新亭调任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红十二师扩编为红九军,他继续担任军政治部主任,筹划出版小报《不胜不休》。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中,他带领机关干部深入通江、营山、仪陇等地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在校期间,他经常讲授政治课程,讲课前都会根据学员的要求、兴趣和实际水平,在政治部进行试讲并反复修改讲课提纲后,才正式讲授。学员们都很喜欢他讲的课,教学效果也非常好,时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对王新亭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先试再讲的教学方法给予高度赞扬。
初入太行连挫日军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和陕北的红二十九、红三十军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10月改任政治委员)、王新亭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同年9月,第一二九师开赴华北前线。
到达山西后,为开辟以太行太岳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派出多个工作团分赴各地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壮大抗日队伍。其中,王新亭率队进驻上党地区。短短一个月间,就顺利完成师部“分兵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政权”的工作要求。既维护了统一战线,在各区、县建立了游击队和抗日民主政府,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展;又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群众深刻了解到八路军坚决抗战的态度和意志。1000多名当地青年踊跃参军,王新亭率领的第七七二团3个连扩充为补充团,后改为第十七团。他们还筹集到一大批部队急需的棉花、布匹和药品等物资。
1938年1月,王新亭调任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委员,与旅长陈赛共同打造出一支在太行山上所向披靡、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八路军劲旅。
王新亭初到第三八六旅,就协助陈赓指挥了长生口伏击战。1938年2月中旬,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3万余人,沿平汉、同蒲、道清等铁路线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为牵制日军向晋南的进犯,第一二九师奉命向正太铁路东段井陉地区的日军进击。2月19日,刘伯承召集第三八六旅和第三八五旅负责人进行部署,决定再次发动长生口战斗,袭击井陉平定公路上的旧关日军据点,以吸引井陉日军出援,在途中歼灭。21日晚,第三八六旅埋伏在井陉、旧关之间的长生口附近,第七六九团三营于22日凌晨袭击旧关据点内日军,井陉日军闻讯,立即派出200余人、8辆汽车前来增援。6时左右,增援日军进入长生口伏击区,第七七二团迅速迎头拦截、连续冲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四处溃散,除少数逃回井陉外,被歼、俘130余人,战斗胜利结束。
26日,第三八六旅在昔阳县皋落镇组织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总结回顾了长生口之战。会上,王新亭鉴于此役部队伤亡较大的情况重点指出,在今后战斗中要特别注意减少伤亡,并重申了群众纪律、战场纪律和俘虏政策等,要求大家务必严格遵守。部队继续行进不久,王新亭发现第七七一团出现了纪律松散、军容不整现象。他知道大家刚打了胜仗,行军跋涉又极为辛苦,但决不能放任不管,不然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都会受到影响,必须以合适方式妥善处理。思量过后,他写信给第七七一团团长徐深吉和政委吴富善,明确指出该团在行军中存在的问题,并耐心提出改进建议。一封刚柔并济、有理有据的信写好后,他又与陈赓共同署名发出。第七七一团指战员收到信后深受教育,迅速整改,组织纪律明显改进,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3月,为打击入侵晋东南之敌,牵制日军向黄河防线进攻,他们又指挥了神头岭伏击战,此战被日军惊叹为“第一流的游击战术”。战斗开始前,王新亭领导各级政工干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看到补充团的新战士还扛着红缨枪,他就鼓励大家“要用红缨枪换敌人的三八式”,新战士听后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部队士气高涨。在选定伏击地点时,大家却犯了难。原来,经实地察看后发现预先选中的神头岭是一座光秃秃的山梁,并不适合打伏击。大家犹豫不决之际,陈赓还是决定将伏击地点定在神头岭,其余干部不解,王新亭却心领神会地解释道,“我们看问题应该有辩证观点”,“像神头岭这样的地方,看起来最危险,所以不易引起敌人注意,因而它又是比较安全的”,并用之前的类似战例来说服大家,树立信心。最终敲定了伏击计划。
15日晚,部队到达伏击地点后,指战员们立即着手加固公路旁国民党军遗留的残破工事并进行隐蔽。王新亭和陈赓到各团去察看。来到补充团阵地,王新亭鼓励大家不要害怕,日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认真伪装隐蔽,就会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还细心讲述了新战士打好第一仗的道理,要大家尽快隐蔽,保持安静。
16日4时,第三八五旅一部袭击黎城日军。潞城日军抽调步骑兵1500余人向黎城增援。此时,指战员们都提高了警惕,准备战斗。9时30分许,日军增援部队全部进入伏击圈,第三八六旅的3个主力团从三面突然发起攻击,日军被打得乱成一团。战斗接近尾声时,一股残敌窜入神头村企图固守待援,也很快被八路军消灭。11时30分,战斗结束。此役毙敌1500余人、俘敌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毙伤和缴获骡马600余匹。王新亭感到格外高兴的是,新战土的红缨枪也终于换成了三八式步枪。
战后不到半个月,第三八六旅又打响了响堂铺伏击战。响堂铺是邯(郸)长(治)大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其南北两侧多为起伏的高地,沟壑纵横,便于部队隐蔽和伏击。3月30日黄昏,部队进入伏击区就位,严阵以待。31日拂晓,日军2个汽车中队由黎城开来。8时30分左右,战斗打响,八路军以猛烈火力前后夹击,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车队横冲直撞、混乱不堪。试图前来增援的黎城、东阳关和涉县等地日军也被第七七二团和第七六九团强势阻击,未能得逞。激战至11时左右,歼灭日军400余人,击毁敌汽车181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
短短两个月内,三战三捷,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八路军在群众中的威望,鼓舞了太行人民的抗战热情,群众纷纷要求参军支前,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山区。“三八六旅好儿郎,领导是陈(赓)王(新亭)”的顺口溜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被痛打的日军在其坦克和装甲车上专门写上“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王新亭得知后说:“这条标语是对我们的高级评语!”到1938年4月下旬,第三八六旅又与兄弟部队相配合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相继收复辽县(今左权县)、襄垣、晋城等多座县城,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足智多谋军中诸葛
八路军第三八六旅进入神头岭设伏位置

1940年5月,太岳军区成立,陈赓兼任司令员,王新亭兼任政治委员,周希汉任参谋长,隶属于第一二九师。军区成立后,王新亭一方面通过政治整军,提高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坚定抗战信心;另一方面完善军区的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加强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会联合一些受过教育的党员,帮助战士们学习文化。通过他的努力,部队在政治、思想、组织各方面都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王新亭是行军打仗中少有的细心人,时常会和战士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生活需求等,想方设法地为他们解决困难。为改善战士们枯燥单调的生活,他常会组织指战员开展文体活动,还组建起宣传队,演出京戏、话剧等节目,鼓舞军民士气,丰富部队生活。但宣传队的成员大多是一些极具抗战热情的知识分子,组织纪律有些松散。一次,军区政治部开会,他们却无故缺席。为此,王新亭专门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耐心地讲道理,还为宣传队增设了指导员。之后宣传队的纪律性明显增强。
自1941年初至1942年12月底,日军相继对太岳区推行5次“治安强化运动”,进行疯狂“蚕食”,根据地一度出现“敌进我退”的局面。为粉碎敌人的破坏行动,在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太岳区对日伪军展开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王新亭担任太岳区党委对敌斗争委员会书记,主持此次政治攻势。
1942年8月,政治攻势正式开始。王新亭常常带领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去各军分区和大队调研检查,着重查找开展政治攻势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化解。这次政治攻势收效很大,共召开各种座谈会、讲演会、公审会144次,听到口头宣传的群众20余万人次;张贴、散发传单、标语、漫画等宣传品65种、21万余份,写标语1万余条。
同年10月,王新亭主持召开政治攻势经验总结大会。会上,各军分区都介绍了各自的工作情况,交流了开展政治攻势的经验教训。王新亭在会上从12个方面作了总结。其中,在领导问题上,他强调各级领导要注意摸索一元化领导,形成统一领导和协调一致的行动;在伪军问题上,指出要“打与拉”相配合,争取用政治攻势促使伪军反正投诚,而对于顽固分子要坚决予以军事打击,在敌占区工作方法要更加灵活,注意区分部分利用伪保甲长身份为抗日工作的人员,还要注意做好伪军人员的家属工作;在群众问题上,指出要注意减轻群众负担,反对铺张浪费,

1944年春的太岳区部分领导人。左起:军区政治委员王鹤峰、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区党委书记聂真、区党委组织部长郭钦安采取有力措施,反对和制止日伪军到根据地抢粮,保证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在日军占领地区实行救济、慈善工作;在宣传问题上,指出对于汪精卫部队的下层官兵,尤其是被抓去当兵的,在宣传时不要笼统地称为“汉奸”“卖国贼”,要注意从政治上分化瓦解,用实际例子告知群众根据地人民政治上是平等的,生活上是有保障的。此外,他还提出保障人权、加强经济斗争、保护地下党组织等意见。
王新亭的这“十二点意见”极具操作性,经过有效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组织统一性得到加强,行动更加迅捷高效,宣传活动更具针对性,政治攻势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如赵城县(今属洪洞县)敌宪兵队门口、长子县日军司令部门口都被贴上了标语。伪军要擦掉标语时,群众还会劝告他们:“留条后路吧!”在政治攻势的影响下,伪军、伪组织受到极大的动摇和瓦解。霍县师庄伪工程队140余人举行暴动;灵石南关伪自卫团与张壁伪军30余人宣布反正;翼城隆化、固镇两地伪军派代表与太岳军区联系,请求反正。王新亭因此被陈赓称为“军中的诸葛亮”。
解放战场屡立奇功
解放战争开始后,山西军民通过系列重大战役行动,将国民党阎锡山、胡宗南等部压缩在同蒲铁路沿线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忻县、大同等狭窄地带和孤立据点内。山西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是从1947年底第三次攻打运城拉开的。
1947年7月,为适应战争形势需要,太岳军区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旅整编组建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八纵队,王新亭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参谋长。
第八纵队成立后的第一仗就是攻打运城。刚开始攻城时,因胡宗南调兵增援被迫暂停。晋冀鲁豫军区决定成立运城前线指挥部,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王震任政治委员。预定于12月25日晚发起总攻。不料,胡宗南再次调兵增援,运城前线指挥部吸取之前经验,决定于24日晚提前登城,但由于准备仓促,攻城失利。
26日,徐向前指示:“坚持最后五分钟,坚决攻下运城。”此时,已经几天没合眼的王新亭仍在苦思攻城之法。突然,他将坐在电话旁打盹的王震摇醒,兴奋地说:“云梯、跳板不行,还得向城墙底下打主意,挖坑道、装炸药,让敌人坐‘土飞机’。”王震听后立即表示赞同。随即,王新亭和王震、张祖谅3人顶着漫天风雪和流弹,沿着交通壕来到第二十三旅指挥所。在该旅团以上干部紧急作战会议上,王新亭说:“大家知道,我们虽有12门野炮,可是也只有12发炮弹,靠这个火力是轰不开城墙的。我们还有什么好办法?不能再把吃到嘴边上的肉丢掉!”他看了一眼大家紧擦的拳头,继续说道:“二十三旅有用坑道爆破曲沃城的经验和光荣的战斗历史,难道现在炸不开运城的城墙吗?我想你们旅是有这个勇气和条件的。前线指挥部决定,把这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们旅,行不行?挖坑道的时间只能一天,否则敌援兵就来到城下了。”旅长黄定基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有信心,有勇气,竭尽全力完成这个光荣任务。”王新亭接过话继续鼓励道:“对的,有决心,有信心,再加上细致的组织指挥和战士们的勇敢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作战任务!”
当晚,黄定基带领第六十九团七连的9名同志执行坑道挖掘任务,风雪交加、冰水刺骨,还夹杂着敌人的炮火威胁,经过一夜的紧张作业,终于挖成一个5.5米长、可容纳3000公斤炸药的药室。27日黄昏,爆破队炸开城墙一角,突击队率先登上城墙和城北门楼,迅速突入城内。敌军用炮火封锁突破口,突击队被反包围。紧急关头,王新亭命令第二十三旅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再次打开突破口,采取多路攻城,分散敌人封锁突破口的兵力,并指示第二十四旅加入战斗。突破口终于再次被我军占领,至28日7时战斗结束。
运城解放后,国民党军在晋南仅剩下孤城临汾。1948年初,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组成临汾前方指挥所,由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第八、第十三纵队和太岳军区、吕梁军区部队夺取临汾。
3月7日,战役打响。激战至4月11日晨,攻占临汾城东关。随后,攻城部队和守军之间展开以挖掘坑道与破坏坑道为中心的激烈斗争。5月1日,第八纵队主力会同第十三纵队从东面攻城。16日,第二十三旅挖通至城墙下的两条各长110米的坑道,分别将6200公斤和3000公斤的炸药装填完毕。17日19时,两条主坑道同时爆破,第八纵队突击部队乘势勇猛冲锋,迅速登上城头,向城墙南北两侧和城内纵深跃进。此时,突击部队却突发紧急情况,一个连在通过城内内壕时误入地雷区,纵深发展受阻。王新亭立即向徐向前请示,要求下到内壕,指挥前沿部队作战。徐向前非常了解王新亭,知道他指挥打仗时总是把自己的指挥位置一再靠前,直到阵地前沿。综合考量后,徐向前指示:“突击部队入城,象征着战斗基本胜利,敌人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你眼睛又不好使,敌人工事和防御地带的地雷等障碍物还没有扫除,你就不要进去了!”
放下电话,王新亭实在放心不下,还是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冲进内壕作战区。千百条跳动着的火舌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旅正与敌激战,王新亭察看情况后,迅速指示要正面牵制、两翼迁回包抄,经40分钟激战,终于突破内壕,冲出一条向城区纵深穿插的通道。至24时,战斗结束,敌中将总指挥梁培璜被生俘,晋南全境宣告解放。经中央军委批准,晋冀鲁豫军区授予在战役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第八纵队二十三旅“临汾旅”光荣称号。
临汾解放后,王新亭所部被编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由徐向前统一指挥的晋中战役中全歼阎锡山“亲训师”和由日本骨干组成的第十总队。晋中战役胜利结束,为解放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10月,王新亭率第八纵队参加围攻太原的战役。10月2日,阎锡山调集7个师沿汾河以东向南进犯,企图出城抢粮。于是,王新亭率队撤出小店镇,潜伏于周围地区,待敌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师一部进入小店后,将其包围。激战一昼夜,俘敌师长李子法,至6日上午9时小店镇围歼战胜利结束。10月下旬,王新亭率部攻夺东山四大要塞之一的小窑头阵地。小窑头的13个山头上都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敌人投入兵力多,火力也很强。王新亭指挥所部以炮火摧毁敌人前沿与小组连续爆破相结合的战术,于31日成功占领小窑头阵地。
为配合平津战役,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电令太原前线,攻占若干外围要点并确实控制机场后,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根据太原前敌委员会指示,王新亭于25日指挥所部在外围据点松树坡与敌激战4天,以伤亡1100余人的代价,攻占据点并打退敌军5个团12次连续反扑,歼敌3000余人。此役被称为太原战役外围作战中的模范战例之一。
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改为第十八兵团,第八纵队改为第六十军,王新亭任军长兼政委,随后又升任第十八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周士第。在总攻太原时,王新亭为做好总攻前的准备工作,带着作战参谋深入城东外壕前沿检查部队情况。当走过交通壕一段暴露地段时,他们被城墙上的敌人发现,遭到猛烈炮击。在混杂着弹壳的滚滚烟尘中,两人敏捷地匍匐行进至前沿阵地,给予指战员极大鼓舞。4月24日凌晨5时30分,太原前线部队向太原城发起总攻。解放军1300门大炮从各个方向一齐开火,城墙打开缺口后,第六十军一七九师、一八〇师迅速登上城头,占领大、小东门制高点,迅速向城内纵深发展,与敌展开激烈巷战。至10时,太原战役宣告结束。
1949年6月,太原战役结束后,徐向前(左二)与周士第(左一)、陈漫远(左三)、王新亭(左四)在太原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新亭历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代理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等职,为我国军队建设和军事科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王新亭将军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人却十分谦虚低调,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初心本色。他晚年时仍谦逊地说:“在党的领导下,我虽然做了一点工作,那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还有许多缺点,甚至是错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做了工作,有了成绩,不能记到自己账上;有了缺点,有了错误,不能原谅自己。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责编 王燕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swh202505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