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中的大落坡反偷袭战
作者: 杨美红 张彦丽抗战时期,大落坡是一个有着40多户人家的村庄,西至马首车站4华里,东北到龙化山敌据点5华里,北至寿阳县城12华里。村落坐北向南,面临深沟,村北是农田,种的是大片谷子,往东往北是高梁、玉米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二十五团团部就驻扎在这里。
1940年8月20日晚百团大战打响后,第二十五团为拔除马首车站日军据点,对龙化山据点和寿阳县城日军开展监视袭扰,发动全线攻击,猛扑马首车站。次日晚,为解马首之危,寿阳之敌登木小队乘夜色沿着第二十五团和新十旅阵地之间的乡村小路,在大片高梁地的掩护下,绕到大落坡东南的沟里企图偷袭第二十五团团部。

第三营八连炊事员张生旺去村东挑水时,发现沟底来了日军,立即跑到团指挥所向参谋长报告。此时,参谋长李懋之正在接第二营营长匡庆元的电话。匡庆元说:“敌人从城里来了一辆铁甲车,因我们已将村北两个涵洞和铁轨破坏,敌人不能前进,只能打枪打炮。”李懋之告诉匡庆元:“我这里发现敌人,已接近村边,你不要放电话,我先组织人员打击该敌。”随后,一面令警卫员王洪绪通知通信排带武器前来,一面叫侦察参谋杨裕中通知八连紧急集合,先派一个排占领土丘阵地,其余到团部来。通信班长带着10来个战士跑过来后,李参谋长令其到村东头阻击敌人,绝不能让敌人进村。随即又叫特务连连长张丰志带队去村东参加战斗,并令侦察班班长小崔去村东察明敌情。此时村东的战斗已经打响。李懋之又告诉杨裕中:“与三营电话已被敌割断,你带两个人绕过敌人,到龙化山把情况告诉三营长徐其孝,要他派一个连到树儿岭村西,打敌侧背后,并准备消灭前来支援大落坡的敌人。”之后,李懋之在电话中告诉匡庆元:“你要坚决打退敌人的铁甲车,并立即从二营预备队里派一个排向大落坡方向搜索前进,打敌侧背。”
这时,小崔报告:“日军五六十人,未发现后续部队,我们一打,他们就不往村里来,转而向村北迁回。”李懋之急令八连连长任尚琮率队占领窑顶后面的阵地。
一时间,全村军民都紧张起来。李懋之一面派人做群众工作,一面叫来参谋张文奇,把后勤人员和伤病员立即转移到沟南的吸马掌村;把能参加战斗的人都抽到团部编队,手榴弹也都集中给战斗人员。
一切布置就绪后,李懋之用电话把敌情报告给团长苏鲁,并请从第一营调一个排到大落坡西北处待命。团长同意李懋之的安排,派部队进行支援。团机关干部大部随团长继续组织破袭马首车站。李懋之派译电员王争到村西等待来援部队,要他们保护好电话线,防止敌向村西迁回。
敌人在村东头被特务连拦截后转向村东北抢占小土丘,又被八连三排阻击。随后敌人用两挺轻机枪向三排猛烈扫射,掩护其步兵再次冲锋到土丘下,又遭手榴弹轰击,加上特务连用火力侧击,敌人难以得手,就向东北庄稼地里钻去。
李懋之来到八连阵地,和连长任尚琮、指导员张万青研究敌情,认为这是一小股妄图偷袭我军指挥机关,达到阻止我军破路的孤立之敌,动员大家誓死保卫团指挥部,保证破击任务的完成。忽然,李懋之等人发现地里的庄稼摇动,敌人正向谷子地这边运动,妄图迁回到我军左翼。敌人因未发现我军主力,随即站起来快步前进。我军机枪向敌群猛烈扫射,敌卧倒在谷子地里还击。东边的敌人用一挺轻机枪打土丘,一挺侧击八连主阵地,掩护谷子地里的敌人冲击。敌人距八连阵地三四十米时,任尚琮一声令下,一排排手榴弹投向敌人。趁着滚滚硝烟,张万青带领战士们冲向敌人,用刺刀与敌展开拼杀。我军指战员个个神勇异常。六班一名战士被刺中腹部后,顶着刺刀扑了上去,用牙齿咬断敌人喉咙,与敌同归于尽;在土丘上坚守的三排康排长,带领全排冲下来,夺了敌人的轻机枪,全歼敌机枪班;第一、第二、第三营派来的支援部队也高喊着向敌背后左右侧冲过来,敌人十分惊慌,向东溃逃。我军趁势紧追,敌人大部被歼。
这场战斗持续一个多小时,我军歼敌40余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48支、手枪1支及许多弹药。我军指导员张万清、副指导员董跃先、排长毛赞诸等18人受伤,牺牲4人。
清扫战场时,团部炊事员张喜碰到敌小队长登木负伤装死,张喜去夺对方手枪时,被登木开枪打中腿部,张喜扑上去一手抓住枪、一手取出手榴弹朝敌人头上猛砸。司务长牛显辉在买菜回来的路上,和一个逃敌相遇,徒手与敌搏斗,将其掐死,缴获步枪1支。
下午5时左右,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副主任陆定一来到大落坡。李懋之汇报了上午同日军激战的情况和战果。二人听后赞赏道:“你们打得好,连勤杂人员都组织起来参加战斗,保证了破路任务的顺利进行。八连是个白刃格斗英雄连,打得英勇顽强。一个年轻的部队,敢与敌人刺刀见红,并取得全歼敌人的胜利,实在不容易,值得全军学习!
百团大战后,第二十五团三营八连先后荣获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授予的“英勇顽强”锦旗和八路军总部授予的“白刃格斗英雄连”光荣称号。如今,大落坡反偷袭战的“白刃格斗英雄连”,正是原成都军区驻滇某团步兵八连的前身。多年来,他们始终发扬“白刃格斗英雄连”的优良战斗作风,默默坚守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责编 李芳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swh2025051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