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啸仙: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

作者: 池升明 王玉珍

阮啸仙: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0

阮啸仙(1898—1935),广东河源人,是广东地区青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1933年冬,他受党中央派遣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久,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成为我们党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中央审计委员会紧紧围绕苏区经济建设和反“围剿”军事斗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推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人负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外有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大规模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内部则因为一些投机分子的混入,出现了消极怠工、奢侈浪费、乱收乱支甚至贪污腐化等现象。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红军建设、经济建设与苏维埃建设等重要问题,总结了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两年来的工作经验与成效,分析了财政政策的利弊得失,指出:“应该使一切苏维埃人员明白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必须反对贪污浪费现象,因为这种现象不但是苏维埃财政经济的损失,并且足以腐化苏维埃工作人员,使他们对于工作失去热忱与振奋精神的元素”。随后产生的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对政府组成部门进行了调整,增设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和临时最高法庭。为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阮啸仙坚决扛起审计重任,带领中央审计委员会工作人员呕心沥血做好审计工作,在促进加强苏区财政经济管理、反贪污浪费和建设廉洁政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阮啸仙上任后,非常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组织起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对审计机关的职能职权、审计程序、审计规则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了预决算制度和会计制度。随后该《条例》由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查通过并颁布实施,成为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规。中央苏区的审计工作走上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规范化轨道。

同时,阮啸仙依法健全审计机构,在省及中央直属县(市)设立审计分会,严格选人用人要求,挑选出身贫苦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进入审计机构。他常说:“自古正人先正己,凡事必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这样才能树立起一种正气、硬劲,没有正气难以审查出问题,没有硬劲难以除弊。”为此,他制定“六不准”的审计工作纪律,即“不准偏听偏信,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漏查和作不精确统计,不准徇私用情,不准吃馆子或吃公饭、外出审查一律自带干粮,不准收受被审人员任何物品”,要求大家铭记于心并坚决执行。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利剑”作用

阮啸仙注重发挥审计监督“利剑”作用,在预算执行、增收节支、企业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审计工作。针对如何提升审计效果,他指出:“我们的审计监督必须抓住重点,把精力集中到那些关系全局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问题上。抓重点,从表面上看,就是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从点上看,就是要抓住重点审计问题,并且一抓到底。”

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他带领审计人员对中央直属县瑞金、中央印刷厂、邮政总局、贸易总局、粮食调剂总局等重点单位进行审计,追回大量不合理的开支费用和贪污款项,贪污分子也受到应有惩罚。在审计过程中,阮啸仙遵循“有一点小的表现就要跟着去查”的原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只要发现有涉嫌贪污腐化的目标,他就会像部署战斗任务那样认真、紧迫,不查出个眉目决不休息。他提醒审计人员:“凡是贪污腐败分子,没有一个会甘愿承认的,只有严格审核,把握证据,才能逼使贪污分子缴械投降。”

他与中央工农检察部密切配合,组织肃贪“突击队”和清腐“轻骑队”,严肃查处群众揭发的腐败分子;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广泛开展反浪费斗争,坚决处理了一批干部。许多行业的工人纷纷起来检举揭发身边的贪污浪费行为,要求审计委员会去审查他们工厂的财务账目。在阮啸仙的努力下,审计监督“利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苏区中央机关先后有29名贪污腐败分子被送上法庭,军政机关每个月减少开支20余万元。苏区群众特意编了顺口溜称赞他:“阮啸仙,真过硬,审计肃贪是能人,群众见了哈哈笑,贪贼见到失了魂。”

阮啸仙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重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比如,他发现一些重点单位的领导不懂管理经济、不会写算、不懂管账等问题后,特别指出,领导干部不学会管理经济,就不能保证预决算制度的执行,“在这里我们应警醒,应该热忱学习管理自己国家的财政”。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他也大力表扬先进。在《关于四个月节省运动总结》中,他指出:“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的会计工作,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央各部过十数的部门,模范的瑞金县、国家企业如银行,是正确地执行了预算决算制度的。”

连续紧张的突击审计使得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哮喘和肺结核也有所加重,常常咳嗽不止,有时竟咳出血丝来,大家见状纷纷劝他休息一段时间,保重身体,他却笑着说:“没事,过几天就会好。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如果躺下了,贪污罪犯就会高兴了。若让那些贪污腐化和革命投机分子在我们眼皮底下溜掉,那就是审计监督人员的失职,就是对革命的犯罪。”1934年8月,他在主持召开的最后一次审计工作会议上仍反复强调:“审计监督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因为这是我们苏维埃旗帜不倒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主张“公开审计”,提升审计影响力

阮啸仙极力主张“公开审计”,不仅要求将审计形成的书面报告张贴在各机关单位的醒目之处,以便干部职工审查监督,还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红色中华》报上公开审计报告、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广大群众一起来监督政府,开启了审计报告在新闻报刊上公开的先河。这些举措,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影响力。

任职期间,阮啸仙将审签或撰写的对中央政府各部委、粤赣省、瑞金市、国家企业及革命团体等的多篇审计报告先后刊登在《红色中华》报上,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这些审计报告内容丰富、切合实际,使苏区群众有效了解了各机关的运行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有利于加强广大干部群众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机构的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纠错防弊、推动各项工作改进的作用。

阮啸仙上任不久,就主持清查了中央印刷厂杨其兹的贪污案。据1934年2月2日的《红色中华》报报道:经反复核对,发现杨其兹“付账与清算的数目不对,主要是多开工人的工资,还有工人借了公家的钱,扣还后不上账”,仅此两项,杨其兹就贪污170.332元。3月31日的《红色中华》报又刊登《中央审计委员会审查国家企业会计的初步结论》(以下简称《结论》),其中指出:中央印刷厂在印刷物的估价上,是把原料、工资、管理费及例假双工资等算入,另加百分之十的纯利;印刷《红色中华》报1期,只需油墨12磅而报账为24磅半,排字只要7个半工而报账为12个工。《结论》 尖锐指出:“该厂每月有七千元以上的营业收入,是一个大的印刷机关……这些利益哪里去了,这里面当然包含着很大的浪费与贪污。”他还在6月19日的《红色中华》报上,发表题为《把“节省每一片,为着战争,争取前线上的胜利”提到福建省苏面前》的文章,对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行政费用透支和迟报预算问题提出批评。

在阮啸仙的领导下,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财经纪律执行得更加规范,政府机关作风发生明显转变,反贪污浪费斗争取得巨大胜利,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正如其发布的审计报告中所指出的,“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中央红军长征后,阮啸仙奉命留守中央苏区,调任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与项英、陈毅等一起,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6日,阮啸仙率领部队突围时,被敌人流弹击中,壮烈牺牲。苏区军民闻此噩耗十分悲痛,陈毅挥毫写下一首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诗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诗中的“阮誉传岭表”“审计呕心血”,正是对阮啸仙铁面无私、公平公正开展审计工作的生动写照。

(责编 王燕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