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她是党员吗?”“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这是1947年3月下旬转战陕北途中毛泽东与任弼时的一段对话,在听闻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后,毛泽东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画家冯法祀于1957年创作的油画《刘胡兰就义》(230×426cm,见封底,现藏中国美术馆)就再现了刘胡兰面对敌人威胁,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赴死的壮举。画作创作历时3年,是作者在烈士故地进行多次深入采访写生后完成的,画面以分组造型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众多人物形象和宏大场景,以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观音庙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刘胡兰、残忍的刽子手、愤怒的群众等形象,用笔真切有力,画面通透严谨,通过诸多灰色块的对比布局,烘托出寒冬中那一幕悲壮的就义场景,讴歌了这位为革命献身的青年女英雄。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吕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户贫苦农家。1939年7月,云周西村成立党小组,村里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投身抗日斗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刘胡兰逐渐成长,10岁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送情报;13岁为伤员包扎伤口、帮忙运送弹药。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这年10月,她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任妇救会秘书,一心扑在革命上,先后组织妇女办冬学、完成纺棉任务等。1946年6月,年仅14岁就被吸收为中共候补党员。她坚定地表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同年,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阎锡山军队向晋中汾(阳)文(水)交(城)解放区进犯,实行了“水漫平川”的残酷政策,白色恐怖笼罩文水。危难之际,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战斗,积极奔走于各个村庄,将上级指示传递给各村地下党组织,并配合武工队解决了作恶多端的伪村长石佩怀。这一系列行动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但遭到了无情的报复。1947年1月12日,阎军会同当地地主恶霸等偷袭云周西村,并在观音庙前用铡刀威胁群众,残忍杀害6名革命群众。刘胡兰于威逼利诱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高喊:“怕死不当共产党。”她牺牲后,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报道并配发评论:“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威武不屈,慷慨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无产阶级品质。”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其中称赞她,“对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刘胡兰虽然牺牲了,但其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却不断激励着后来者。1964年,刘胡兰英雄民兵班在文水县成立,她们循着女英雄的足迹,爱党报国、服务人民,多次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坐落在女英雄家乡的刘胡兰纪念馆,每年瞻仰者数以万计。至今,刘胡兰以短暂生命谱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青春绝唱,不断激励和感召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一代。
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上,我们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本领,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