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纪廷梓

作者: 吴根东

革命先驱纪廷梓0

纪廷梓(1903—1931),山西早期党、团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山西革命运动的先驱。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领导青年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书期间投身革命斗争

纪廷梓,字敬亭,又名纪文波,化名芝庭、纪秋蕉。1903年8月5日,出生在太原县小店镇(今太原市小店区)西马道一户富裕人家,是家中独子。少年时代就读于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爱国、救国思想从这时开始萌芽。

1921年7月,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32班学习。傅懋恭(彭真)于1922年考入,就读于34班。这两位山西学生运动的先驱从此相识相知,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并肩作战。

其时,高君宇、王振翼、贺昌(贺其颖)等一批进步学生在省立一中发起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1921年秋,贺昌等进步学生先后创办晋华书社、发起成立青年学会,在校内外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和马列主义、共产主义。

除了上课,纪廷梓常常出入晋华书社、青年学会,阅读进步书籍,听会员们畅谈理想,纵论天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熏陶。

1922年9月,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1925年初改为共青团太原地委,简称太原团地委)的组织发动下,纪廷梓参加了省立一中学生驱逐反动校长魏日靖的斗争。罢课3个月后,迫使当局撤换了校长,斗争取得胜利。阎锡山为分化瓦解省立一中的进步力量,通过威逼利诱、向家长施压等手段,1923年春,将纪廷梓等半数进步学生强制转入进山中学。

很快,纪廷梓与第一师范转学至此的进步学生张丙生等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9月初,张丙生介绍他加入团组织。不久,纪廷梓当选为进山中学团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校团员发展到10多人,仅次于省立一中。后在太原团地委全体大会上,纪廷梓被选为团地委候补委员。

1924年4月27日,太原团地委改选执委会,纪廷梓被选为团地委执行委员,还担任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长。5月17日,改任团地委学生运动部部长。8月4日,他作为太原学联执委,代表山西学生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同年5月,高君宇领导成立的中共太原小组开始吸纳第一批党员,经过党小组组长李毓棠等的推荐和组织考察,纪廷梓被批准由团员转为党员。他是进山中学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不仅主动参加党的各项活动,还在校积极培养、发展党团员,宣传马列主义、抵制阎锡山的反动宣传。曾在进山中学就读的左天祥、赵尔陆、裴丽生、宋劭文、牛佩琮、程子华等都与纪廷梓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毕业后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领导太原团组织工作

1924年9月14日,太原团地委按照章程改选,纪廷梓被推选为团地委秘书(书记)。在团地委组织部部长潘恩溥(潘泽卿)、宣传部部长张堉麟、学生部部长傅懋恭和候补委员侯士敏等党团员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纪廷梓对基层团组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团地委加上汾阳和榆次两个外埠在内的团支部总数达到14个,团员增至61人。

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纪廷梓带领太原团地委,利用晋华书社、各校学生团支部、省立一中青年学会、平民中学研究学会、省市学联等进步社团,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党团员出版《太原民权》周刊、《青年》半月刊等进步报刊,纪廷梓带头撰稿和编辑,还主编了10多期《新民日报》副刊。课余时间,他深入到太原职业学校开展团的工作,宣传革命理论并帮助进步学生成立职业合作社。

1925年1月26日至30日,纪廷梓代表山西地方团组织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以《太原青年校报告》为题,向团中央汇报了太原团组织近两年来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宣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由沪返晋前,他将父亲托其购买煤油汽灯等家用物品的钱,为团组织购买了大量进步书刊。

纪廷梓当选太原团地委秘书后,还多次主持召开工人座谈会,启发工人的进步意识,以此建立和扩大工会组织,先后在晋华纺织厂、太原兵工厂、山西公报馆印刷厂等7个工厂创建了团支部。

在纪廷梓等人的积极筹备下,1925年元旦,中共太原支部和太原团地委联合在山西公立图书馆召开有太原印刷、织布、鞋匠、兵工、制革等各行业100余名工人参加的工人代表大会,宣布山西第一个工人组织——山西工人联合会正式成立,开创了山西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是山西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工人组织。

同年5月,太原党、团组织发动并州日报馆、晋商日报馆的印刷工人举行罢工,达到了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人工资的目的。参加罢工的工人大多是团员或积极分子。

领导反房税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国民革命的影响从南方扩大到北方,到1925年初,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胡景翼领导的第二军和孙岳领导的第三军分别从北京、河南、陕西、直隶(河北)对北洋政府管辖的山西形成包围态势,准备配合北伐革命军攻打山西。

阎锡山面对三面受敌的危局,全力扩军备战,将军费预算从700万元追加到2000万元。为筹集巨额军费,他推出了多项增加赋税的政策,其中最重的一项为房屋估价税(简称房税),即对全省乡村所有房产逐户登记估价,包括牛棚、马棚、猪圈和厕所等,均按“值百抽九”征税。

此策一出,全省哗然。在省城读书的大中学生,大都来自各地农村,他们为父兄受房税之害愤懑不已。在此形势下,中共太原支部和太原团地委召开联席会议,认真分析了广大民众反对增收房税的激烈情绪,认为目前正是通过反对房税,发动各阶层民众与依附北洋军阀的阎锡山作斗争的好时机。他们决定以省学联的名义出面组织,领导大中学生开展反房税斗争。

经过他们的细致工作,学生被发动起来,但下一步如何行动,省学联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以学生主席李锡龄(非党员)为主的一些人主张派代表去和政府讲理,通过谈判方式妥善解决,而纪廷梓和傅懋恭关于组织罢课、游行请愿的提议被否决。

5月16日,李锡龄率21名学生代表到省议会和省公署请愿,跪求收回成命,无果。当晚,省学联又在山西大学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纪廷梓在会上说:“征收房税的实质,是为维护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这同我三晋人民的安全毫不相干,阎锡山口称安全、防患,都是掩人耳目,我们切勿受欺骗!”经过激烈讨论,在傅懋恭、纪廷梓等的据理力争下,省学联统一了思想:以全市学生罢课和游行请愿方式,掀起大规模群众性抗税运动。

5月18日上午,在党、团组织的秘密组织下,太原大、中学校又集中数千名学生,人人手执白色小旗,上书“废除恶税”“为民请命”等黑色大字,高呼“打倒军阀”“反对房税”“反对贪官”等口号,齐集省公署门前。面对这群情激愤的场面,阎锡山不敢轻易粗暴动武,决定接见学生代表。

各校的游行学生经过商量,决定每校派出一名代表,共推出22名代表,纪廷梓作为进山中学代表,进入会议室和阎锡山面对面交涉。无论阎锡山怎样诉苦、辩解,大家一致坚持“房税不取消,斗争不罢休”。

门外示威的学生苦等到下午两点,仍不见代表们出来,心情非常焦急,以为阎锡山扣留了学生代表,一致高呼“不许扣留代表”,学生们洪水般涌向大门。愤怒的学生和军警发生肢体冲突,局势一时失控。在激奋学生的压力下,阎锡山担心事态扩大,已逼近山西的国民军趁势进攻山西,权衡利弊后,被迫答应了学生的要求,下令取消了房税。

在这场造成全国影响的学生运动中,纪廷梓、傅懋恭等人作为共产党员、省学联领导骨干、所在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起了非常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对山西反房税斗争进行了连续报道,团中央执行委员、《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也对此称赞:“山西青年能够在阎锡山高压之下,代表本省民众利益而奋斗,自然是很值得各地青年仿效的……”

声援五卅运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号召上海人民罢工、罢课、罢市。6月6日,中共太原支部召开党团组织联席会议,研究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罢工罢课斗争。经推选,王瀛担任新成立的市学联主席,傅懋恭、纪廷梓、潘恩溥和彭兆泰任委员,还成立由省城商会、学联、报业等各界30余个团体组成的“太原市民为英日惨杀上海学生、工人案后援会”,纪廷梓、傅懋恭、王瀛为后援会执行委员,纪廷梓担任宣传股负责人和章程起草人。在后援会领导下,太原的大中小学统一罢课,继而全市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月10日,数千学生在文瀛湖畔集会,省城各大中小学校均组织师生到场,商界、工人联合会、铜元局(兵工厂)等都积极参加,规模较反房税斗争更为浩大。

纪廷梓在会上愤怒地谴责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号召众人起来抵制英日货物,为上海死难者募捐,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会后,后援会组织学生在太原主要街道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

6月26日,在轰轰烈烈声援五卅运动的同时,太原市学联派纪廷梓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太原后,纪廷梓在团地委会议上通报了上海五卅惨案情况,传达了会议精神。

在声援五卅运动中,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纪廷梓与张叔平于6月30日创办《铁血周报》,由纪廷梓担任主编。

7月23日,太原沪案后援会第七次常委会议在太原文庙召开,有30余个团体的代表到会。经过充分讨论,大会决定将“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改为“山西各界为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简称山西雪耻会),推选张叔平为临时主席、傅懋恭为副主席、纪廷梓为秘书,由傅懋恭、纪廷梓等负责起草雪耻会章程,同时将《铁血周报》改为《雪耻周报》,并于8月1日宣告山西雪耻会正式成立。

太原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持续了三四个月,范围扩大到全省,是山西继反房税斗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群众运动。

1925年8月,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傅懋恭被调到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领导工人运动;张叔平被调往上海杨树浦区担任区委书记。8月11日,太原党支部与团地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党、团组织联合办公。在进山中学结束4年学业的纪廷梓,除担负团的工作外,还全面负责党支部的工作。

组织南口工人运动

192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办“区委之下的高级党校,教育一班政治知识较高的同志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同志”的指示,中共北方区委在北京开办一所高级党校,纪廷梓与北方各地选派的60多名学员参加了党校第一期学习。3个月学习期满后,他被委派到京绥铁路南口(今北京昌平)机车车辆工厂开展工人运动和党团工作。

鉴于北方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北方区委决定在南口特别党支部基础上,组建中共南口地委,由纪廷梓担任书记,还兼任共青团南口特别支部书记,负责京绥铁路总工会南口分会的工作。此时,他还组织编印南口分会和南口党的机关刊物《南口工人》。

1926年5月,正当南口党团组织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与奉系、直系军阀在此地爆发了一场大战,持续4个月之久。这场战争给在南口开展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纪廷梓被迫离开,奉命到天津开展工作。

血洒津门

1928年,纪廷梓先后在中共顺直省委、天津市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工作,并担任顺直省委巡视员、直(隶)南党的负责人,负责顺直省委文件及通告的秘密刻印、传送等工作,兼做革命互济会工作。

同年9月,顺直省委决定调派曾在天津全国铁路总工会和天津革命互济会工作的山西籍女共产党员王凤兰,到省委机关协助纪廷梓搞刻印工作,并以“妻子”名义掩护党的印刷机关的安全。其间,纪廷梓还具体负责顺直省委机关报《出路》的编写和刻印工作。

《出路》的主要任务是传达中共中央文件和顺直省委向中央的报告,反映工人斗争和组织发展情况及被捕同志的狱中斗争动态等。纪廷梓常常是白天在家刻印《出路》和重要文件,晚上和其他同志出去张贴、散发斗争传单,或在家里召开秘密会议,工作环境非常险恶。此外,他还设法营救被捕同志,掩护地下党组织,救济失业工人及殉难烈士家属。

1928年12月中旬至次年1月,纪廷梓参加了周恩来赴天津解决顺直省委问题、指导北方党的工作而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他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正确路线一边,拥护党中央改组顺直省委的决定。

1929年,纪廷梓担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1930年后半年担任天津市委书记。一次回家探亲离开前,他将自己的怀表交给发妻李文林保管,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

1930年12月3日,因叛徒告密,河北省(原顺直省)和天津市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批党员干部相继落入敌手,纪廷梓也在其中。敌人通过叛徒提供的资料,确定纪廷梓是掌握核心机密的“要犯”,于是对他严刑拷打,但他始终保守党的秘密,只字不吐,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将他打入牢房长期羁押。

狭小的牢房同时关押着20多名政治犯,饭桶、粪桶都在屋内,空气污浊,阴暗潮湿。在狱中,纪廷梓带着沉重的脚镣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而每顿只能吃到一小块发霉的玉米面窝窝头和少许咸菜,晚上和衣躺在冰冷的地上,还要不时被提审受刑。在这种折磨下,1931年夏,他感染了伤寒,虽未危及生命却在10月7日深夜,被敌人以“出狱治疗”为借口,拖出牢房,秘密杀害。

纪廷梓短暂而不凡的一生,实践了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死而后已的崇高理想。他用热血和生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不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责编 王燕萍)

上一篇: 为和平民主而奋斗
下一篇: 登尔雅台怀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