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作者: 贾关青

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0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为我国新闻史上的不朽经典,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时深情地回忆:“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他还说:“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创作的时代相比,当代中国面临的建设发展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永不过时,它依然是激励我们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

创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抱以极大热情,但由于在探索实践中缺乏对经济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及苏联政府一系列蓄意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特别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并迅速见效。在国民经济走向好转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开始认真总结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1964年底至1965年10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相继推出“用革命精神改进设计工作”“用革命精神作好商业工作”“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耕半读新型学校”“实行产品设计革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5个方面的讨论。这些讨论一经发起,广大干部群众响应热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的讨论。为体现对这项讨论的重视,《人民日报》在“编者按”中这样写道:“县委领导革命化问题,是我们整个农村革命化的关键……本报过去对于全国各县的情况反映不够,对如何改进县委的领导工作宣传得差,这是我们工作中必须着力改进的大缺点。现在我们根据读者要求,从今天起开辟一个专栏,对县委革命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反复思考该如何将蕴藏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奋斗精神宣传报道出来?于是,他决定寻找一个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对此,《穆青自述》一书中这样写道:“那时还不知有个焦裕禄,只是有强烈的想法,想找一个人,一个典型的人物,他是谁?不知道。他在哪儿?不知道……为什么要找这个人?这与当时的大环境分不开。当时是,我们国家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到1965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已初见成效,但就我所看到的车窗外的景象,仍给人荒凉萧条的感觉。”

创作过程

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穆青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创作出很多真实可信、影响深远的新闻作品。1965年12月,穆青和同事冯健赴西安开会路过郑州时,在与新华社河南分社相关同志座谈后,特意安排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到豫东去摸摸线索。12月初的一天上午,周原带着任务来到兰考采访。当了解到焦裕禄为兰考除“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而累倒在岗位上,并看了焦裕禄穿过的破棉鞋、破袜子和坐过的一把破藤椅后深为震撼和感动。他坐在那把藤椅上记着,哭着……等穆青从西安回到郑州,周原第一时间汇报了采访情况,还让穆青看了《人民日报》已于1964年11月20日发表的消息《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和《河南日报》转载这个消息时配发的社论《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但穆青认为这样一个典型仅仅用一篇消息根本无法充分展现。

穆青有个习惯,每次遇到重大的新闻题材,都会亲自到下面看一看、听一听。于是,1965年12月17日上午,在周原、冯健的陪同下,穆青来到兰考。这天,他们不仅看了焦裕禄的遗物,还召开座谈会详细听取了关于焦裕禄如何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汇报。尽管之前对这位县委书记的事迹已有所了解,但穆青还是被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深深震撼。尤其是当听到焦裕禄去世后几位老农哭坟时,穆青坐不住了,他放下手中的笔,低着头,在室内来回踱步,不时掏出手帕擦泪……这天下午,穆青对随行的记者说:“焦裕禄精神太感人了!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不报道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当天晚上,座谈会继续召开,大家无一不被焦裕禄的事迹所打动,泪水渐渐打湿了笔记本……

第二天,穆青一行实地察看了焦裕禄带领群众开挖的沟渠、深翻的盐碱地、封闭的沙丘群,访问了几十名干部群众。当他们来到老韩陵大队采访农民肖位芬时,他正在吃饭,一听要他介绍焦裕禄的事迹,他吃到嘴里的馍再也咽不下去了,哭诉着当年焦裕禄坐在地铺上访问他三天三夜的情景……秦寨大队70多岁的农民秦有礼动情地说:“焦裕禄带领俺深翻压碱,俺身上流了多少汗,他身上就流了多少汗,俺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也有多少泥。他真是俺庄户人家的贴心人……”

之后,穆青一行住到开封,由熟悉情况的周原执笔起草初稿。穆青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样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我们要写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很快,周原一口气写完1万多字的稿子,提供了扎实的内容和丰富的群众语言。初稿出来后,穆青和冯健赶回北京,向中宣部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作了汇报。吴冷西听后激动地说:“写!发!”于是,穆青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修改,数易其稿,完成了这篇通讯。1966年2月7日,经中央有关领导同意,这篇饱含深情的长篇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并配发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立即将“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的讨论与焦裕禄事迹的宣传衔接起来,开辟专栏又连续配发7篇社论,迅速在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热潮。从此,焦裕禄的名字便被深深地印刻在全国人民心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被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新闻史册上。

主要内容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用1.3万多字生动勾勒出一位在困难时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这篇新闻经典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是全面反映了党的正确领导。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和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党中央很快就认识到这一点,迅速进行了政策调整。尤其是受灾严重的河南,先后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从工业战线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农业战线。因此,这篇通讯开篇用凝练的笔墨全景式展现兰考受灾情况的同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到兰考后,焦裕禄不负党的重托,通过一系列思想教育,加强党的领导,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干劲;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撤销劝阻灾民外流办公室,成立除“三害”办公室,为兰考的发展指明方向。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兰考“三害”最终能够根除,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二是重点展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员领导干部,焦裕禄始终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这篇通讯为体现焦裕禄的求实作风,用大篇幅的生动故事,集中展现了他如何带领除“三害”调查队开展调查研究;为体现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强调了他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坚定决心,还深入描写了他是如何带病坚持工作的;为体现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律己作风,从他坚决制止办公室装潢计划,写到严厉批评大儿子看“白戏”。一个作风过硬的好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三是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为充分展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这篇通讯讲述了他在访贫问苦时面对双目失明老大娘的询问,一句“我是您的儿子”,充分表达了他与人民的血肉深情和情系人民、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在根除“三害”的过程中,他始终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向“三害”宣战,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生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生命的最后,他躺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临终前的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充分彰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正因如此,穆青后来谈到当年焦裕禄事迹的采访、挖掘过程时动情地说:“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很少见。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价值意义

这篇凝结着作者心血和体现着党的光辉的通讯文章,一经《人民日报》刊发,就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是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1966年2月7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即播发此文,焦裕禄的感人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山河为之动容。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读到报纸后,称赞这篇通讯写得好,并建议新华社要做好后续报道。很快,在《人民日报》的宣传带动下,各级党委纷纷下发通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一时间,无数党员干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兰考。大家在深切缅怀焦裕禄、目睹兰考大地蓬勃发展新气象的同时,也在心中种下了焦裕禄精神的种子。时至今日,只要一提到党的好干部,大家都会自觉地首先想到焦裕禄。

二是坚定了全国人民对党领导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辉煌,不仅是因为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引,更重要的是有敢于坚持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我们党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都能够及时矫正。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焦裕禄在兰考治理实践的成功,不只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党性和高尚的情操,最重要的是因为他能够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兰考人民实实在在地艰苦奋斗。通过这篇通讯,全国人民看到了共产党人在困难时期一心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三是激发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时期,随着全党全国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热潮不断深入,不仅党员领导干部对标焦裕禄开始认真反思,而且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与困难作斗争的热情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正如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所指出的:“焦裕禄的榜样,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更大更多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实践证明,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焦裕禄精神在困难时期所激发出的建设热情,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重要体现。

焦裕禄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及并论述焦裕禄精神,从“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到“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的高度概括,再从“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到“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具体要求,不断赋予焦裕禄精神新的时代价值和内涵,他还强调指出:“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

(作者系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责编 王燕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